赵尚书手中的信,如同一道闪电,在寂静的御书房中炸响。他义愤填膺,痛斥郭凌峰意图谋反,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信中详细记录了郭凌峰与边疆将领的书信往来,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反叛的意图。
皇上脸色铁青,将信纸重重地拍在桌案上,怒喝道:“郭凌峰,你可知罪?!”
郭凌峰却丝毫不显慌乱,他从容地跪下,朗声道:“皇上明鉴,臣对皇上忠心耿耿,天地可鉴,日月可表!这封信,分明是有人栽赃陷害!”
“栽赃陷害?证据确凿,你还要狡辩?”赵尚书冷笑道,“皇上,此等乱臣贼子,绝不能轻饶!”
“皇上,”郭凌峰不慌不忙地从袖中掏出一份名单,双手呈上,“这是臣暗中调查的结果,赵尚书这些年,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欺压百姓,罪证确凿!”
皇上接过名单,越看脸色越难看。这份名单上,详细记录了赵尚书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触目惊心。
赵尚书见状,心中暗叫不好,但仍然强作镇定:“一派胡言!皇上,此人满口谎言,分明是想转移视线,逃避罪责!”
“皇上,”郭凌峰不理会赵尚书的狡辩,继续说道,“臣恳请皇上,彻查此事,还臣一个清白!”
皇上陷入沉思,他深知赵尚书的为人,但也相信郭凌峰不会无的放矢。这场较量,已经从明面上的争锋相对,变成了暗中的博弈。
就在这时,御书房外传来一阵喧闹声。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跪倒在地:“皇上,城中……城中……”
“城中怎么了?快说!”皇上不耐烦地问道。
“城中百姓,联名上书,状告赵尚书贪污赈灾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小太监的声音颤抖着,显然是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
皇上闻言,猛地站起身来,怒火冲冲地盯着赵尚书。而此时,赵尚书的脸上,已经没有了往日的从容,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恐惧。
这一切,都在郭凌峰的意料之中。他早就料到赵尚书会狗急跳墙,所以提前安排了这一切。城中的“民怨”,正是由陶夭夭一手策划的。她以郭府的名义,在城中施粥赈灾,并将赵尚书贪污赈灾款的罪行公之于众,成功激起了民愤。
郭凌峰知道,这只是第一步。他要做的,是将赵尚书彻底扳倒,永绝后患。他看了一眼瘫坐在椅子上的赵尚书,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李管家,”郭凌峰压低声音,对门外候着的李管家说道,“可以开始了……”御书房外,李管家躬身而立,听到郭凌峰的吩咐,他微微颔首,悄无声息地退了下去。
李管家在郭府服侍多年,深谙府中上下关系,更对郭凌峰忠心耿耿。这些年,他亲眼目睹了这位少爷的成长与蜕变。如果说以前的少爷只是一个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那么现在的少爷,则像一把锋芒内敛的宝剑,一旦出鞘,必将光芒万丈。
李管家按照郭凌峰的指示,将府中精干的人手调遣到各个关键位置,确保计划万无一失。他深知此事的重要性,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夜幕降临,郭府书房内灯火通明。郭凌峰秘密会见了三位朝廷重臣——户部尚书王大人、吏部侍郎刘大人和御史中丞张大人。
“三位大人,今日请诸位前来,实乃事关重大,”郭凌峰起身,向三位大人深深一揖,“赵尚书的罪行,想必各位也略有耳闻……”
接下来,郭凌峰将自己掌握的证据,以及赵尚书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三位大人。三位大人听闻此言,皆是义愤填膺,他们早就对赵尚书的专横跋扈心存不满,只是苦于没有证据,才一直隐忍不发。
“郭公子放心,我等定当竭尽全力,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王大人拍案而起,义正言辞地说道。
“不错,赵尚书的所作所为,简直令人发指,绝不能让他逍遥法外!”刘大人和张大人也纷纷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