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赵县令不解地重复道,顺着郭凌峰的目光看去,那些破旧的锄头、钉耙在他眼中和平日并无二异,“这……能有什么办法?”
郭凌峰神秘一笑,并未直接解释,而是向身边的衙役吩咐了几句。不多时,几个衙役便带着几个木匠和铁匠匆匆赶来。郭凌峰将他们带到一旁,低声细语地描述着什么,还不时用手比划着。
起初,工匠们听得一头雾水,但随着郭凌峰的讲解越来越详细,他们的脸上逐渐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还不时点头称赞。
“怎么样,能做出来吗?”郭凌峰问道。
“没问题,郭公子,您说的这种工具虽然我们没见过,但并不复杂,给我们两天时间,保证给您做出来!”一个经验丰富的铁匠拍着胸脯保证道。
两天后,郭凌峰将一种全新的工具交到了民工们手中。它形似木铲,但比木铲更宽大,铲面也更加倾斜,底部还加装了铁皮,更加耐磨耐用。
“这是什么玩意儿?”民工们面面相觑,从未见过这种奇怪的工具。
“这是我新发明的工具,叫做‘清淤铲’,专门用来清理淤泥,比你们平时用的锄头和钉耙效率高多了。”郭凌峰一边示范着使用方法,一边解释道。
他弯下腰,双手握住“清淤铲”的把手,将铲面插入淤泥中,然后轻轻一抬,一大块淤泥就被轻松地铲了起来,远远地抛了出去。
“哇!”民工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赞叹不已。
“怎么样,谁愿意试试?”郭凌峰笑着问道。
“我来!”一个身材健壮的民工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接过郭凌峰手中的“清淤铲”,模仿着他的动作尝试起来。
一开始,他还有些生疏,但很快便掌握了要领,清淤的速度竟然比郭凌峰还要快上几分。
“哈哈,真好用!比锄头和钉耙强多了!”那民工兴奋地大喊,脸上满是喜悦。
有了“清淤铲”,清理淤泥的效率大大提高,原本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估计半个月就能完成。
为了进一步激发民工们的积极性,郭凌峰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劳动竞赛”。他将所有民工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天统计每个小组清理淤泥的面积,并设立了丰厚的奖励,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这下,民工们干劲更足了,一个个挥汗如雨,仿佛不知疲倦。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郭凌峰和赵县令相视一笑。然而,他们心中都清楚,人手短缺的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就在这时……
河堤上,李寡妇看着来来往往的民工,心中五味杂陈。丈夫早逝,她独自一人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看着别人家男人都能参与到河渠修建中,赚取工钱,她也想为家里出一份力,可是……
“李家嫂子,你这是怎么了?愁眉苦脸的。”一位大婶注意到了李寡妇的神情,关切地问道。
“哎,还能怎么了?”李寡妇叹了口气,“家里两个孩子要养活,我也想为修渠出力,可是……”她没有继续说下去,但大家都明白她的难处——女人力气小,干不了重活,去了也是白费力气。
大婶听了,也跟着叹气,正想安慰几句,却看到远处郭凌峰和赵县令走了过来,顿时眼前一亮,拉着李寡妇就迎了上去。
“郭公子,赵大人,你们看,我们也想为修渠出一份力,可是……”大婶将李寡妇的难处说了一遍,语气中充满了期盼。
郭凌峰听完,沉思片刻,问道:“像李家嫂子这样情况的,还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