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常年经商,眼光毒辣,更兼有一颗为家乡发展尽力的赤诚之心。郭凌峰今日的课,让他看到了希望,也让他看到了机会。“郭先生,您今日所讲,令赵某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啊!”赵四激动地说道,“我愿为书院捐赠一批新的桌椅、算盘,再添置一些书籍,让更多孩子能够接触到这些新知识!”
郭凌峰欣然接受了赵四的好意,他知道,想要改变人们的思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更多人的支持。
人群中,一个瘦小的身影引起了郭凌峰的注意。那是学生小明,平日里沉默寡言,却十分勤奋好学。此时,小明正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郭凌峰走到小明身边,和蔼地问道:“小明,你有什么问题吗?”
小明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郭先生,我刚才听您说,地球是圆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脚下的大地,其实也是可以改变形状的?”
郭凌峰微微一笑,鼓励道:“你能这么想,很好。那你觉得,我们可以如何改变大地的形状,让它更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呢?”
小明沉思片刻,突然眼睛一亮,“先生,我想到一个办法!我们能不能像您画的圆形那样,把田地也改成圆形的?这样一来,灌溉的时候,水流就能更均匀地流淌,庄稼也能长得更好!”
郭凌峰心中一震,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话,竟然能够启发学生产生如此新颖的想法。他拍了拍小明的肩膀,赞赏道:“小明,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也许我们可以先找一小块田地,尝试一下你的想法。”
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孙夫子看见了。他抚摸着胡须,眼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
夕阳西下,郭凌峰走在回府的路上,心中思绪万千。他隐隐觉得,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觉醒,而他,将成为这股力量的引导者。
这时,一辆装饰华贵的马车缓缓驶来,停在了郭凌峰面前……
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街巷,金黄的光芒为城池披上一层温暖的外衣。郭凌峰在感慨颇多的心境中走回府邸,一辆华丽的马车正好停在他的面前。车帘轻轻掀起,一位身穿华服的女子露出了优雅端庄的面容,正是郡主李红。
“郭先生,能否借步一叙?”李红缓缓说道,声音如同泉水叮咚,宁静而深远。
郭凌峰微微一愣,随即点头答应,登上了马车。马车在街道上行驶,李红看着窗外淡淡道:“郭先生今日的讲学闻名全城,我已注意许久。你的思维与我们传统的学识大相径庭,但我却感受到其中的无限潜力。”
郭凌峰笑了笑,“郡主谬赞,这不过是些浅薄的知识罢了,相比古人的智慧,还需不断研习和实践。”
李红转过头,目光灼灼,“郭先生的话谦虚了,如今的时代,正是需要你这样的人来点燃光明。其实我来找你,正是因为这座城池,乃至整个封地,都需要一场教育的革新,我决心推广你的教育模式。”
郭凌峰听到这里,心中一震,带点激动又谨慎地问道:“郡主,您的封地囊括众多乡村和城市,如果要全面推广,需得有详尽的规划与足够的资源……”
李红抬手打断他的话,“资源方面,自然是由我来调配。至于规划,正是需要郭先生这样的贤才来筹划。我希望你能尽快拿出一份具体的方案,如何?”
此时马车已驶回府邸门前,郭凌峰怀着激动之情告辞回府,心中已经萌生了许多方案的雏形。回到书房,他立即摊开地图和纸张,开始埋头规划。
几日后,郭凌峰如约来到李红的府邸,递上了详细的方案。李红细细阅读,时而点头,时而沉思。郭凌峰站在一旁紧张地等待着结果。
阅读完毕后,李红露出满意的笑容,“郭先生果然深思熟虑,此方案稳妥而有效,我会下令立即实施。你的名字,将被记载在本郡的历史中。”
郭凌峰心中松了一口气,但他也深知,这只是个开始。随着李红的命令下达,全郡渐渐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教育革新,郭凌峰的讲学声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四方。
而也正是在这大规模的变革中,他隐隐感受到了一丝不安。街头巷尾,茶楼酒肆,议论纷纷。人群中,有的对他的改革赞不绝口,称他为“当代贤良”;有的冷嘲热讽,认为他妄图颠覆传统。
郭凌峰历经千辛万苦的改革,终于逐渐稳步推进。然而一日,他在书院门口遇到了刘大儒,后者带着一脸复杂的神情,目光中闪烁着无法言喻的情感。
“郭先生,我等有意与你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