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凌峰的眼神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的内心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计划。他必须要争取到刘大儒的支持,尽管对方一直持有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但他确信刘大儒的初心是好的,只是需要一些切实的证据来打消他的疑虑。
第二天清晨,刘大儒便收到了孙夫子亲手递上的帖子。帖子上以诚恳的语气邀请刘大儒前来书院参观,希望能通过此次参观消除对改革的误解。刘大儒站在书房里,凝视着手中的帖子,虽然他仍然心存芥蒂,但最终还是决定去看一看。
刘大儒一来到书院大门,便看到郭凌峰已经等候在门口,脸上挂着温暖的微笑。“刘先生,久仰了,多谢您愿意前来。”郭凌峰恭敬地行礼。
刘大儒微微点头,语气依然严肃:“郭先生,听说你对教育改革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我今天便来看看这些学生是否真的受益。”
郭凌峰引导刘大儒绕过几道曲径,来到一片宽敞明亮的教舍。教舍窗明几净,学生们正在埋头学习。不远处几位教习正在认真为学生们讲解课题,学生们时而认真听讲,时而踊跃回答问题,学习气氛格外浓厚。
“刘先生,请看,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贫寒家庭,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郭凌峰轻声说道,“但通过我们的努力,他们现在已经能熟练掌握基本的读写和算术。”
刘大儒感受到那种氛围,他微微颔首,目光停留在几位学生身上。这时,一个小个子学生赶忙跑上前,向他行礼:“老先生,您好!我是小明,听说您学识渊博,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刘大儒略感惊讶,随后温和地笑了笑:“好,孩子,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小明”拿出一本课本,指着其中一段请教语法问题,刘大儒耐心地解释了一番。旁边的学生也纷纷围了上来,认真听着老学者的讲解,眼神中充满了求知欲。
看着学生们在新学说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步,刘大儒的心中逐渐松动。午后,郭凌峰带着他巡视整个书院,包括藏书阁、试验室和他们的农耕实验基地。“我们不仅教授学生基础知识,还实践耕种和工艺,让他们学会谋生之道。”郭凌峰补充道。
下午,书院里组织了一场公开课,富商赵四和郡主李红也到场支持。公开课上,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项目,讨论他们的发现与创新。李红郡主作为书院支持者,上台致辞:“教育改革并不是为了推翻传统,而是为了在保留精华的同时,融入现代的智慧。”
刘大儒沉默了许久,终于开口道:“郭先生,你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激情和希望,我对你的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郭凌峰握住刘大儒的手,坚定地说:“刘先生,我们需要您的智慧和经验,只有团结一致,改革才能更加科学和完善。”
那一晚,书院的灯火通明。郭凌峰和刘大儒久久对谈,刘大儒的态度从谨慎渐渐转变为合作。
而就在他们敲定具体细节后,孙夫子走进来,带来了一个新的计划——“郭先生,刘先生,我们打算组织一场教师研讨会,邀请各地的教师共同探讨教育改革……”孙夫子的提议让郭凌峰和刘大儒同时停止了讨论,目光交汇,一种新的挑战与希望浮现于眼前。孙夫子的提议如同一颗石子,在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教师研讨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起初,许多老先生对此嗤之以鼻,但架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最终还是有不少人来到了书院。
研讨会当天,书院里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来自各地的教师们齐聚一堂,他们中有年逾古稀的老学究,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郭凌峰和刘大儒作为发起者,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书院改革的理念和实践成果。
“我们改革的目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希望能与时俱进,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郭凌峰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激情。他详细阐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以及如何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台下,教师们有的认真聆听,有的则交头接耳,低声议论。一位老先生站起来,质疑道:“郭先生,你说的这些新方法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教学方式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面对质疑,郭凌峰不慌不忙地解释道:“老先生,我们并非要全盘否定传统,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他的回答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研讨会在激烈的讨论中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要稳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教育改革,富商赵四主动提出出资举办一场教育成果展示会。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展示会当天,书院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农具、织布机等成果一一展示,并进行现场操作演示。
郡主李红也亲自到场,她对学生们的作品赞不绝口,并当场宣布追加投资,用于支持书院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