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伪装的问题,但是,戚殊选择不伪装。
他想要看看谢淮之能够从这个问题中看出来什么。
“我会选择拉动杠杆。”
“为什么。”
戚殊没有立刻回答,反倒是慢悠悠的点燃了根烟。
香烟的味道瞬间将静谧的气氛打破。
烟雾升起伴随着他略带几分玩味的话语:“不为什么,他们的性命都掌控在我身上,我想让谁活就让谁活。”
对他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难题。
谢淮之似乎早就猜到了他这个想法,继续问出下面的话:
“可这样的话,你就成为了杀人犯,残忍的杀害了另外一条轨道上面的人。”
“那又如何?两个选择我不管是怎么选,都会成为这个杀人犯,不是吗?”
戚殊低垂着的眉眼忽然闪过一丝恶意,转瞬即逝,抬起头来的时候又恢复正常。
他后背散漫的贴着沙发,慢悠悠的抽着烟,
“既然成为杀人犯是不可避免的,那不如就让我自己选择......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好办法。”
这番言辞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有些骇人听闻,但谢淮之脸上笑容不变,温声:
“嗯?说来听听?”
“我完全可以将另外一条轨道上的人也杀了,将他的尸体绑在我走的这条轨道上,这样,就不是电车难题了,我也不会成为那个所谓的‘杀人犯’了,因为没人看到我杀了人。”
没有被发现的杀人犯,又怎么能成为是杀人犯呢?
到时候警察来询问的时候,装傻充愣不就好了。
人都杀了还在乎什么?
原本以为对方会生气,会愤怒,会出现什么情绪。
可谢淮之情绪稳定的根本不像是之前见过的模样。
轻轻推了一下眼镜,轻声提出自己的问题:
“可你还是杀了人,不是吗?”
戚殊抽烟的动作一顿,意味不明的低笑一声,故意拉长音调:
“啊......可有人看到了吗?”
传统的电车难题之中,关键点在于个体如何做出道德判断。
这个选择揭示了个人是倾向于功利主义的,即通过权衡利弊做出选择,为了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还是倾向于道德绝对主义,即不参与任何主动杀害行为,任由轨道上的五个人死去。
而戚殊的回答则是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框架。
不仅拒绝了简单功利主义和绝对道德主义上的选择,还提供了一个更具有破坏性的解决方案:
主动控制局面,甚至打破规则。
通过主动杀死两条轨道上面的人将整个情景变成一个无解的局面。
他强调的是“控制”和“掌控”,认为既然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便可无视外部的规则和约束。
而且他这个说法也引发了更复杂的问题:当个体具有完全掌控权时,是否还能被称之为“道德选择”?
这正是现在他们这个社会面临的问题:当规则可以被打破时,所有道德和善恶的判断都将变得无关紧要。
谢淮之没有说话的原因,也正是因此。
网络上那些吹捧Asher和獬豸的人,想法不就是这些吗?
如今戚殊的思维模式,在现代心理学之中,可以与“虚无主义”和“心理权利主义”相联系。
此外部分也可以归为“犬儒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