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安和王四顺达成一致后,就去找了王三平。
“五伯,我爹说您想进货去卖豆腐?”
王三平没想到是林向安来问这事,不过也如实相告。
自从他接手了送货的事,知道了不同的买家,进货价格的差异。
每天来铺子里买豆腐的人很多,他在送货的路上,常看到有人叫唤着卖东西,就想着是不是也能卖豆腐,比如到集市上或者周边熟悉的村子里。
王家坞就没有卖豆腐的人家,得到隔壁村子里去买,那边的豆腐还没有林家的好吃。
而且豆腐皮、豆干,这些更是少见。
这才动了些心思,若是她媳妇来镇上卖,两个人都有收入了,搞不好也能送孩子去上学。
“我想着你五伯母在家带孩子,干不了多少田里的活,正好把田给三哥种,和你们一样,分点粮食。要是能从这里进货,咱们自己去卖,她也能赚点小钱。”
林向安点点头,既然这样,那还不如让五伯母来当店里的业务员,底薪+提成,没有压货成本,更有动力。
“五伯,我给您两个选择,您和五伯母商量一下,第一个直接拿货去卖,是月银和提成的模式,月银不多,但提成就是卖的越多,拿的越多,具体提成方式还要慢慢规划。”
“第二个是你们低价进货,自己去卖,卖出的赚的全是自己的。”
王三平不敢置信,还能有选择?
“这两种都不太了解,那能不能先尝试第二种,若是不行,再换第一种方式?”
反正两种模式都行,就像一个兼职,一个全职罢了,林向安便同意了。
“都可以的,每一个选择,我们都会给与指导的。比如卖不好,会逐步分析原因,是地理位置,还是不会介绍,亦或是竞争激烈等各种原因。就是手把手的教,只要愿意卖,听得进去话就行。”
听了林向安的解释,原本只是想让媳妇试一试的,此时觉得更有底气了。
只要有人教,有人带,那肯定没问题。
唯一就是住的问题,还有两个孩子的问题。
“我现在不是住在这边看店吗?能把媳妇和孩子也接过来一起住?”
这边就两间屋子,一间住人,一间储物,其实过来住也没什么,只要铺子里能保持干净就行。
吃食的店,最重要的就是干净整洁。
“五伯,先过人接过来,暂时住这里,后续再看情况。”
林向安记得五伯家也是两个儿子,一个7岁,一个4岁,和二姨家差不多,一个8岁,一个6岁。
女的出来做活计,免不了被别人嚼舌根。
不过五伯母要是来了,对二姨名声也好一些。
“行,那我明天送完货,就休一天假回去一趟,把你五伯母和孩子接过来。”
具体情况的商量,就由王四顺来安排。
事后,林向安才跟林秋兰说这事,以及以后铺子里再多一条销售渠道。
他五伯速度,回去第二天下午,就收拾好东西把人接过来了。
晚上就把五伯一家请到了家里来吃饭。
林秋兰和林向安商量过了,那间房住四个人,实在太挤了,就让两个孩子住到家里。
大的可以跟着赵桥一样,当个学徒,后面可以和他娘一起去卖豆腐。
小的还能和赵远一起玩,帮忙看着家里的小婴儿。
同时林向安散学回来,若是愿意学的话,可以教四个人认字,和他一样大小,总是要成长起来的,未来他不在家,这些人在,也能帮助与一二。
若是性子长歪了的,现在还能补救一二,大多数人都是环境下的产物。
之后母子俩主动和林老太提了这事,毕竟林向安身上也流了王家的血,这也是他兄弟,王四顺位置比较尴尬,即便有心也不会提。
但林向安就不一样,毕竟都是兄弟,这事他提会更合适。
家里的生意比之前好多了,为了以后着想,老太太也没理由反对,便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