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安走到书案前,将抄的手稿、笔、墨,摆放到桌上。
“我学完骑射,便去了藏书阁,有本注解写的挺好,没法借出来,我便去那边抄写了。”
能让林向安去抄的书籍,定是好书,孙文石一脸好奇,凑近桌边。
“抄什么书?”
林向安抬起头,微笑道:“是一本关于《春秋》的注解笔记。
我也不知是哪位前辈留下来的,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里面的解释和洞察很有意思,让我对那些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理解。”
孙文石眨了眨眼,继续听着林向安解释。
“里面的注解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有对当时人心、政治局势的深刻反思。”
接过抄本,翻开几页,孙文石眉头微微皱起:“这上面的注解确实不同寻常。
比如,这里写到,‘晋景公听信谗言,致使晋国丧失大好局面’,
看似只是简单的历史记载,注解却指出了晋景公的‘听信谗言’不是偶然,
而是因为他内心的不自信和缺乏决断。”
林向安听后点了点头,深有感触地说:
“是的,书中的注解不像传统的历史解释,它更多地剖析了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晋景公的失误并不是偶然,他的决策受到了内心不安和外部压力的影响。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注解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行为背后,
都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在后面听着两人探讨的段昊初,若有所思,也加入对话,插话问道:“这些注解是站在哪一方的立场去看的?”
林向安转过身来,微微一笑,“这正是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这些注解既不完全站在历史人物的一方,也不是单纯的批判。
它们更像是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带有一定的冷静和客观性去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
它们不是为了洗白或指责谁,而是为了让我们从多角度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而‘春秋笔法’的独特之处,它不是单纯地描述一个事件的结果,而是探讨事件背后动机与后果的关联。”
孙文石若有所思:“这些注解不仅是对历史的解读,似乎还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和道德底线。”
微微一笑,林向安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正是如此,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是《春秋》注解想要让我们理解的。
我们无法仅凭表面现象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对错,而是要深入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长远后果。
人要多读历史,学习前人经验教训,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果然林向安能考小三元,并非浪得虚名的,看问题的层次想的较深,段昊初倒是对他另眼相看,笑意更深了些。
“向安兄,小小年纪,竟然想的这么通透,听了几句话,为兄受教了。”
孙文石朝段昊初笑着解释,“他就是这样,见解独特,和他一起探讨,常能从不同视角解释,让人有种恍然大悟。”
“你太抬举我了,我只是读的书多,比较杂,这才想法独特一些,你们常提的想法,也让我思想得到碰撞。读书,本来就要集思广益,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历史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时代和人内心的复杂。
主体还是人类,每个时代的本质是相通的。
这也是林向安支持孙文石去组织讲习会的重要原因。
“你那讲习会如何了?还需要邀请那些人,需要我做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