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终于落下帷幕,林向安长舒了一口气。
自赌坊案发以来,他一直奔走谋划,如今吴家倒台,涉案之人尽数缉拿,县中风波渐息,才真正有了片刻轻松的余裕。
这桩大案能如此迅速地处理,赵泽的助力不可忽视。
按照惯例,涉及抄家问罪的大案,即便县衙再尽力,也需层层上报,来回折腾少说半年。
然而,赵家在朝中有人,关键时刻只需递一句话,案件便能优先处理,审讯、缉捕、定罪,一环紧扣一环,效率远超寻常。
————————时间线回到赵泽刚回来的时候————————
此番回乡,赵泽本是为了探望旧友,未曾想竟牵扯进这场风波,干脆留在县城,直至刘知县将案情查清。
赵泽并没有走科举仕途的路,他的祖父从边镇调回京城任京营提督,而他舅舅一直在京里任职。
这样的背景下,直接被家里安排去国子监读书。
国子监的生源多种多样,既有通过科举选拔的优秀学子,也有因家世、贡献或捐资入学的人。
大致分为四类:举监、贡监、荫监、例监。
举监:指参加京师会试未中进士的举人,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国子监学习者。
贡监:由地方官学选拔的优秀生员(如秀才)送入国子监学习者。
荫监:官员子弟因父辈功勋或官职而被特许入国子监学习者。
例监:通过捐纳银两等方式取得入国子监资格的学生。
赵泽属于荫监,直接入读国子监,待学成后进入军中或锦衣卫。
……
虽然三年未见,大家依旧毫无生疏感。
那天,林向安一行人从县衙出来时,天色已晚,大家虽然满怀心事,却也未再细谈太多,纷纷告辞分开,约定改日再聚。
赵泽决定留在县城几日,让家里的随从不必继续跟随,安排他们先行返回赵家。
当晚,赵泽临时住进了林家的县城宅邸。
现在这里住着的只有林向安、林桥和王和智三人。
几人小时候常一起玩耍,关系亲近。
赵泽住进来,倒也不觉得拘束,反而十分开心。
夜晚,几人围坐在院中,回忆起往日的点点滴滴,气氛轻松愉快。
赵泽和林向安并肩坐着,偶尔插话,王和智则时不时打趣几句,气氛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
聊了一会后,王和智、林桥便离开,留两人单独在屋里说话。
从自己的包裹里,赵泽拿出了一个包裹递给林向安。
“你之前送的酒,我爹特喜欢,他知道你考中了小三元,便托人收集的这些资料,想来对你最有帮助。”
林向安微微一愣,接过包裹打开,看到里面有好几本书。
待随手翻开一本,细看之下,他眼中闪过一丝震惊。
这是历年来各地过往乡试的考题,还有当年优秀考生的答题内容。
这份礼物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林向安的预期。
虽然浙江省历年的乡试考题相对容易收集,但其他地方的乡试考题却并非易事。
尤其在这信息闭塞的年代,要获得这样的资料,需要不小的渠道与人脉。
林向安心中暗自感慨,这份礼物不仅是贵重,更是极为实用。
和省城教育资源相比,这边还是太有限了。
这份乡试考题,是他最需要的参考资料,能大致摸清考题的方向,也能使复习更加有的放矢。
他抬头,看向赵泽,眼中满是感激,“阿泽,多谢你送来,回头替我向你爹多道谢。”
赵泽微微一笑,端起茶杯,随意说道,“这是我爹的心意,咱俩认识这么多年,不必客气。”
顿了顿,又轻描淡写地补充道。
“咱俩从小一起读书练武,我了解你,以你的才能必定能在科举路上走得更远,我爹也看好你。”
林向安心中一动,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种期许和支持。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赵泽。
“阿泽,你放心,我定不辜负你和你父亲的期望。”
赵泽轻笑,似乎已经预见到他的回应,微微点了点头,仿佛对林向安的决心充满信心。
“你打算何时参加乡试?”
若是乡试过了,林向安便会去参加会试,那时候就能到京城再见了。
乡试的难度,比之前的县府院试要高很多。
尤其是浙江的乡试竞争,更是激烈,少则两三千考生,多则可能要五六千考生。
而录取的人数,基本保持在70-90人左右,一般不超过百人。
这录取的人数中,将近八成都出自绍兴府、杭州府、宁波府,这三府教学非常厉害。
林向安坦然回答,并未隐瞒:“我打算参加后年的乡试,不过得先通过岁试和科试。”
眼下距离乡试还有一年半的时间,而他急着解决吴家的事,正是为了尽早抽身,专心备考。
赵泽点了点头,对此并不意外,唇角微微上扬,笑着调侃道。
“若是一切顺利,咱俩两年后就能在京城见面了。”
林向安忍不住笑道:“你倒是对我有信心啊!”
赵泽随意地晃了晃茶杯,语气带着几分轻松。
“那当然,你和吴家的恩怨,从我爹口中知道了,今日听到你如何一步步对付吴家的,就更加不敢小看你了,想来科举定难不住你。”
之前,赵康平便和赵泽说了这些恩怨,包括后来林向安遇到土匪的事。
而且从林向安动手对付吴家,这消息没多久就传到赵康平耳朵里了。
原计划要晚几天回来的,结果抓紧将手头事忙完后,就赶回来了,赵泽希望能助他一臂之力。
这不碰巧,就碰上了。
林向安闻言,不禁失笑,摇了摇头。
“这可不一样,扳倒吴家主要靠老百姓的力量,但考科举却是实打实的文章功夫,得下苦功夫才行。”
这事是他挑起了百姓的愤怒,用百姓的力量给县衙施压。
前面的小打小闹,没有引起刘知县重视,但吴家的事,大概让刘知县看到了不可控因素,限制民报的内容。
不过百姓愤怒能被县衙听进去,那是因为刘知县本身是个好官。
若是遇到昏官,有可能直接暴力镇压,不管百姓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