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宋哲跟李晓峰留下来在白远山家里吃了午饭。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香气四溢。
白远山的爱人朱英手艺非凡,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
“来,晓峰,多吃点,年轻人正在长身体呢。”朱英热情地招呼着他们。
李晓峰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谢谢阿姨,这菜太好吃了。”
宋哲也笑着说道:“白夫人的厨艺真是越来越精湛了。”
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气氛温馨而融洽。
下午李晓峰去给巴教授送去了改好的稿子,这是在课堂上答应人家的,必须送到。当然跑不了巴利朋的一顿赞誉。
“晓峰啊,你这稿子写得真是不错,很有深度和见解。继续努力,未来可期啊!”巴利朋教授笑着说道,眼中满是欣赏。
李晓峰谦虚地说道:“巴教授,您过奖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得请您多多指导。”
放下稿子,没有待多久李晓峰就返回了宿舍。他的心情既兴奋又有些忐忑,不知道那篇联合署名的稿子会有怎样的命运。
白远山动作也是迅速,李晓峰他们离开后就立即带着三人联合署名的稿子赶往了社科院。
社科院会议室里,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对着几张 A4纸打印的稿子进行着激烈的讨论,那场面一点也不文雅,就像菜市场小贩吆喝一样。如果有人在场,一定会感到难以置信,一群享受着国字号津贴的国家智囊团成员竟然会有如此接地气的一幕。
“老白,你这是从哪儿找来的这篇文章?观点很新颖啊!”一位老者激动地说道。
“是啊,这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得很到位,提出的应对策略也很有可行性。”另一位老者附和道。
白远山微笑着说道:“这算是我一个学生写的,我和宋哲给他提了点建议。”
“学生?现在的学生都这么厉害了吗?”大家纷纷表示惊讶和赞叹。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着稿子中的观点,有时甚至因为意见不合而大声争吵,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这篇稿子的重视和对真理的追求。
学生事务部团委办公室,孙德林忙完了手里的工作,从橱子里提上了一盒茶叶,向着校家属区而去。孙德林要去看望的是她的老师,政法学院的教授朱英,也就是白老的妻子,现在已经退休在家不教课了。
孙德林一路上心情愉悦,想着能见到许久未见的老师,心中充满了期待。
朱老夫人也是闲不住,爱人出门后,朱英就忙着收拾家里的卫生,打扫完厨房,又想起丈夫上午用过书房,就又向着书房而去,书房由于朱英每天早上都收拾,其实很干净。唯一的不同就是桌子上扔的废弃稿子,这是李晓峰拿来的第一版本的《国内经济该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手稿。
看着团做一团的稿子,朱英也有些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能够引起丈夫这样重视。她轻轻展开那皱巴巴的纸张,开始阅读起来。
刚看了没几句,外边的就响起了敲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