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民日报》最先收到并进行了审核,前半部分严志亭未作大的改动,成功吸引了初审编辑的注意。编辑一开始看到文章的开头,还不禁点了点头,觉得这个年轻人有一定的见解和思考。可越往后看越没条理,逻辑混乱,观点也缺乏深度和说服力,稿子便被废弃。编辑无奈地摇了摇头,将其放在了一旁的废弃稿件堆里。
其他几家知名报刊也一样,作为首都知名的报刊,对稿子的审核极为严格。每一篇投稿都要经过多位编辑的层层把关,从内容的准确性、观点的新颖性到语言的表达,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严志亭的这篇文章在这样的严格筛选下,显然无法达到标准。
多次投稿无果后,严志亭叫来自己那群狐朋狗友,让他们帮忙出主意。出租屋内顿时挤满了人,烟雾缭绕,声音嘈杂。
“志亭,要不咱们降低标准,投给那些小报社试试?”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年轻人说道。
“对啊,说不定能行。那些小报社要求没那么高。”另一个戴着耳钉的人附和道。
“不行,我一定要让这篇文章在大报社发表,让所有人都看到!”严志亭不甘心地吼道。
“可是大报社都拒绝了,咱们也没办法啊。”有人小声嘀咕道。
严志亭瞪了那人一眼,那人吓得不敢再说话。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提出了各种不靠谱的建议。严志亭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别无他法,最终还是决定听从他们的建议,试试那些小报社。
最终稿子被送到了几家靠擦边博眼球的三流报社,得以成功发表。当看到自己的文章终于出现在报纸上时,严志亭的脸上并没有太多的喜悦,他知道这与他最初的期望相差甚远。不过聊胜于无,能够在报纸上发表也是一种社会对作者的肯定。
严志亭稿子发表出去后,如同石沉大海,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毕竟那只是三流报刊,正经人谁会去关注这种不入流的读物呢?那些看它的人,大多是奔着八卦绯闻之类的娱乐新闻来的,根本没心思也没兴趣拿出时间看这篇枯燥的经济类文章。
严志亭满心期待着自己的文章能够带来一些影响,收获赞誉和关注,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每天都焦急地等待着反馈,不停地刷新着网页,查看是否有关于自己文章的讨论和评价,但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那可怜的几行阅读量和零评论的数据,仿佛在无情地嘲笑他的自以为是和急功近利。
而另一边,李晓峰的稿子却在领导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高层们对这篇见解独到、分析深刻的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重视。接下来,这篇稿子被发到了《人民日报》,要求公开刊登。由于其重要性和权威性,直接略过了繁琐的审核流程,迅速进入了重新排版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