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乡里,李达康连气都来不及喘,又赶忙带着郑世俊往郑家村赶,实在是时不我待啊,时间就是金钱。
郑耀先远远地瞧见李达康朝这边走来,赶忙一路小跑着迎上前去,脸上堆满笑容,急切地问道:“乡长,情况咋样啦?”。
李达康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语气轻松地回答道:“还算顺利,已经和市里的几家大型企业谈妥了,他们答应每天先定购一万斤”。
听到这话,郑耀先顿时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之色,嘴巴张得大大的。
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结结巴巴地说道:“一……一万斤?我的老天爷呀!”。
他心里暗自嘀咕,原本想着能订个几百斤就算不错了,这一万斤的数量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做梦都不敢想。
然而,短暂的震惊过后,郑耀先的眉头迅速皱成了一团,忧心忡忡地说:“乡长,这么大的量,就算把村里所有会做豆腐的人全都召集起来,不眠不休地干,那也是做不出来啊”。
“光靠人工一点点地磨,自然是不行的,必须得上机器设备才行”。
郑耀先面露难色,挠了挠头,苦着脸说道:“乡长啊,咱们村做豆腐向来都是用石磨慢慢磨的,那些个机器啥的玩意儿,咱村里人压根儿就没人会摆弄呀!”。
李达康拍了拍郑耀先的肩膀,宽慰道:“这点你不必担心,我会请人过来给大家进行培训的”。
接着,他话锋一转:“郑支书,你现在去把其他村干部叫过来,我有几件重要的事要交代你们”。
郑耀先听完立刻跑去通知其他村干部了。
不多会儿,几个村干部匆匆赶来,脸上带着疑惑与期待。
李达康把卖豆腐的事以及准备开办豆制品厂的计划说了一下,几个村干部脸上也都露出了震惊的神情。
“乡长,不知道这价格是怎么定的?”,一个村干部问道。
“我给他们的批发价是三毛六一斤”。
黄豆批发买的话一斤大概一毛三左右,能出三到四斤豆腐。
加上人工和运输以及其它成本,一斤豆腐的成本大概在一毛五,也就是一斤豆腐能纯赚差不多两毛,这个利润着实不低了。
每天一万斤的话,那就是一天两千块,一个月六万块。
村干部们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后都兴奋了起来。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乡长,可是这购买机器设备以及采购黄豆的钱从哪来啊?咱们村子里实在是拿不出这笔钱呐!”,一名村干部面露难色的说道。
只见李达康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回答说:“这正是接下来需要你们去做的事情,资金先由村民们集资入股来解决一部分,不足的地方由乡财政补齐”。
他顿了顿,接着强调道:“这是一个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好机会,所以你们务必要宣传到位,把其中的好处跟村民讲清楚,尽可能多地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股”。
“入了股的,等到了年底的时候,就可以凭自己所占的股份拿到相对应的分红”。
“但是不能强制要求村民入股,一切皆以自愿为主,能筹到多少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