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国平元二十年秋,寒凉的秋风涌入太和殿中,门外雨声渐起,淅淅沥沥打在窗棂高檐。
京都这几日一派平静,朝中却是暗流涌动。身穿官袍的文武百官低垂着头默不作声。
只见那位高位之人,玄色长袍上绣着沧海龙腾图,金丝封边,头戴金冠,眼神犀利的看着殿中的百官,手指轻轻敲着那龙椅,一声呵斥:“怎么?此事诸位爱卿竟无一人敢答!”。
满朝文武百官当即跪下,为之俯首称臣,“陛下恕罪。”
众人皆知,那安远将军萧卫恒,从先帝时期便一直镇守边疆,抵挡那荣国的狼子野心,立下赫赫战功,手上有这俞国三分之一的军力,更是有一支最强大的萧家军。
如今的皇帝莫云川登基之后,就一直忌惮萧家,更是想将萧家军收回。
如今以太后寿辰为由,召安远将军回京,意欲何为,众人心知肚明。
丞相抬头,正准备顺着皇帝的意思,让萧卫恒回京。若抗旨,便可借此缘由治他一个抗旨之罪;若遵旨回京,便可趁机收回兵权。
还未起身,大殿就响起了一个声音,丞相也不由地回头,顾行舟?一个纨绔子弟,为何会参与此事?
“参见陛下,臣有一策或可解此问题。”顾行舟那漫不经心的嗓音突然在安静的大殿上响起,只见他身着深绿色朝服,腰间扎条墨色金丝蛛纹带,黑发束起以镶无暇玉冠固定着,修长的身体挺得笔直,整个人丰神俊朗又隐约透露着与身俱来的高贵。
顾行舟没想到,皇帝竟会此时出手。如今此举,怕是崔伯玉已和皇帝达成共识,要开始动手了,不知崔伯玉用了什么理由说服圣上。
顾行舟虽是个京都出了名的纨绔子弟,因着其父是顾临侯府的侯爷,也谋了一个六品刑部员外郎的闲官。
3年前,从燕城回到京都,顾行舟就开始布局,他深知皇帝不会轻易动摇丞相崔伯玉的地位,必须抓到把柄,让皇帝不得不放弃他的把柄。
顾彦回头,皱眉瞧着顾行舟摇摇头,觉得他甚是胡闹。
“哦?顾爱卿有何计策?”皇帝似是没想到如今还有人敢献计。
“陛下英明,臣以为,边关如今动荡不安,荣国蠢蠢欲动,萧将军确实无法回京为太后庆寿。不过臣听闻,萧将军有一儿一女,那女儿深得家人宠爱,但生下来便体弱多病。陛下可借此下旨接萧小姐回京都,一是京都太医众多,皆可为萧小姐调养;二是萧小姐替父回京,为太后庆寿,也是合乎情理。”顾行舟答道。
“哈哈哈哈!顾侯这是生了一个好儿子呀,好好好。”皇帝大笑,但那笑却未达眼底。
顾彦连忙站出来, 当即跪下,诚惶诚恐地说道:“陛下有所不知,臣那小子纨绔,恐是胡言,若有不得当之处,臣教导无方,陛下恕罪。”说罢便双手撑地,磕头认罪。
顾行舟知道,顾彦定是猜测到皇帝此举的目的,不想让顾行舟以及侯府卷入这场阴谋当中,而误了大事。
随即轻挑眉头,说道:“即朝中无人有计策,臣便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罢了。”
“哈哈哈,顾侯快起。顾爱卿说的对,朕也觉得此计甚妙。”圣上薄唇微抿,深邃的眸子让人看不出情绪,嘴角带着让人捉摸不透的笑意。
“陛下圣明。”满朝百官随即跪下,高喊着。
“行了,今日若无事就到这吧,退朝。”说罢皇帝便起身,朝着后殿走去,站在一旁的公公福来瞄了眼顾行舟,随后立马跟上。
养心殿中,皇帝坐在龙案前,低头说道:“福来,那顾行舟的计策你觉得可行否?”
“这…陛下您不是为难奴才嘛,奴才哪懂这些”福来倒了杯热茶放在龙岸旁,笑了笑说道。
“你呀…”
皇帝知晓,如今荣国不断挑衅,若此时让萧卫恒回京,确实不妥,京中这些个人可有一个能去御敌?皇帝冷笑,自己太知晓这些个老狐狸的算盘了。
“为了朕的江山,何人不可舍,何人不能弃?”
“传太傅来见朕。”
“是。”福来对门口的公公使了眼色,那公公连忙退出殿中,去拦截太傅,传陛下口谕。
太和殿外。
众百官往宫门走去,顾行舟在殿外等着顾彦,顾彦跨出大殿,走到顾行舟面前,二人才往宫外走去。
“你今日冲动了。”顾彦低声说道。
“我…不得不为。”
“回去再说,人多眼杂。”顾彦说罢,二人便快步走向宫外,顾行舟感觉到了有人在背后盯着自己,不用转头,便知是谁。
今日忽下秋雨,小厮们只能在正阳门外等待。雨声滴在青石板上,滴滴答答,顾行舟才踏下阶梯,便看到太傅跟着一位公公走向后殿。
顾行舟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事已成。
殿口,崔伯玉也瞧见了这一幕,那位公公不就是在养心殿的小太监吗?崔伯玉目光冰冷,心里打着其他算盘,定了一会才抬脚朝宫外走去。
墨竹在正阳门外拿着伞,看到主子出来后,立马上前。顾行舟抬眼看向顾彦,墨竹了然,便拿着伞走向了顾彦,顾行舟则径直走向顾府的马车,顾彦心底显出一丝复杂情绪。
二人进了府中,朝着书房走去。“门口守着。”顾彦朝着自己的随从临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