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仁浦突然出面泼冷水,令帐中的气氛停滞。
公孙威抚须:“刘青州毕竟大破敌军,此举是否不妥?”
魏仁浦态度坚定:“军纪严明,安能不罚?”
公孙威眼睛眯起,装出沉思状,转而看向帐中将领:“你们觉得,刘备该罚,还是该赏?”
安禄山暗自抹汗,心道公孙威这哪是询问众人意见,分明是在找卧底!
俗话说的好,疑心生暗鬼。王峻等人不明其中玄机,讨论得十分热烈。安禄山史思明这俩心里有鬼就不一样了。
公孙威责罚刘备后,刘备必然寒心,不肯配合作战,说罚的人不是有意挑拨离间吗?
刘备为军中宿将,怎会不知恪守军略?
安禄山甚至觉得,此番大胜都是刘备与公孙威商议的结果。
侍奉公孙威这么长时间,安禄山觉得公孙威完全有能力瞒着他办成。
郭威与赵匡胤哪个能力更强,安禄山说不上来。
两人没有同台竞赛过,差距也不是很大。而且安禄山投的又不是袁尚,他投的是袁绍,图的是人家四世三公的出身。
这时候就有人要说了,郭威不过北方的君主,能跟差不多大一统的赵匡胤比吗?
首先,赵匡胤接手的是郭威柴荣二人建设好的北方,他的起点比二人高得多,因此不能光看成就评价二人。
不然,汉武帝举全国之力痛击匈奴、一雪前耻,成就相当大,那他的文治就比汉文帝强吗?
没有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武帝不可能成为千古一帝。同样,没有郭威柴荣二人的积累,赵匡胤能不能统一还真不一定。
其次,郭威柴荣二人吃了短寿的亏。如果细心研究一下那段时间的历史,不难得出二人如果长寿,也能完成统一的结论。
这个结论一般没有争议。
安史二人胆战心惊,面子上却看不出丝毫慌乱,甚至语气平淡地说出“该赏”二字。
将领全体认为,应该奖赏刘备。
公孙威见状点头,心道刘青州多虑也。
他们都是自先帝起便追随我父的宿将,怎会做投敌的勾当?
来得最晚的卢俊义,每战必为先锋,几场仗打下来伤痕累累,现在已经送回渤海休养,忠心可鉴。
至于卢象升,公孙威从来没有对一员将领那么满意过,在渤海时促成卢象升与公孙瓒女儿的婚事。
卢象升现在要叫公孙威大舅哥,绑死在了公孙阵营,反叛更是不可能。
安禄山尽管最近没取得战果,可仗着资历最老,反倒是公孙威最安心的。
没有上帝视角,谁能猜到安禄山能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忠厚?
公孙威看安禄山,就是刘备看赵云。
安禄山见公孙威暂时没有怀疑自己,心中松了口气,暗道:佯败的重大失利已让公孙威生疑,我才刚借石守信之手除掉我部中的公孙威亲信,没能消化掉他的部曲,不可轻举妄动,日后要小心行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