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原指刚生的婴儿,因婴儿的皮肤呈赤色得名。襁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古代父母会用襁褓将婴儿包裹起来,起到保暖和保护的作用。如《论语·子路》中有“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的记载,说明人们带着婴儿迁徙的场景。“赤子”和“襁褓”的称呼起源很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赤子”侧重于对婴儿本身的描述,“襁褓”则强调包裹婴儿的用品这一外在特征。它们体现了古代重视家族延续和对婴幼儿关怀照顾的观念,这种观念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无论是在贵族家庭,还是普通百姓家庭,都用于称呼和指代婴儿阶段的孩子。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也体现在对1岁前孩子的称呼以及照顾方式上。
一、原始社会
1.食物供给
在原始社会,1岁前孩子的食物来源主要依赖母亲的母乳喂养。母亲的乳汁是孩子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食物来源。这是因为原始社会没有农业种植和畜牧业饲养的发达技术,没有专门为婴儿准备的替代食物。母亲会随时根据孩子的需求进行哺乳,而且哺乳的时间较长,可能持续到孩子1岁甚至更久,只要孩子还有需求并且母亲还有乳汁分泌。
2.居住环境
原始社会的居住环境较为简陋,孩子和母亲通常居住在山洞或者简单搭建的窝棚里。孩子会被紧紧地抱在母亲身边或者放在母亲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样可以随时给予孩子保护。
3.医疗照顾
原始社会如果孩子生病或者受伤,更多地是依靠母亲或者氏族中年长女性的经验。例如,对于一些常见的发热情况,可能会采用简单的物理降温方法,如用冷水浸湿的树叶敷在孩子的额头。对于伤口,可能会用一些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上。当时,很多疾病和伤痛是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孩子的夭折率非常高。
二、奴隶社会
1.食物供给
奴隶家庭的孩子:食物供给非常匮乏。母亲是奴隶,自身营养状况就很差,母乳喂养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而且,奴隶家庭往往没有足够的食物储备,除了母乳外,孩子可能只能吃到一些奴隶主家庭剩下的残羹剩饭,这些食物质量低且不卫生,容易导致孩子生病。
奴隶主家庭的孩子:有充足的食物供应。他们可以食用到专门为婴儿准备的食物,如牛奶、精细研磨的谷物糊等。这些食物经过一定的加工,更适合婴儿的消化吸收,并且营养丰富。同时,奴隶主家庭还会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调整食物的种类和比例,以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2.居住环境
奴隶家庭的孩子:居住在非常简陋、恶劣的环境中。奴隶们通常居住在奴隶主庄园的简陋棚屋里,这些棚屋拥挤、潮湿、通风差。孩子和家人挤在一起,没有单独的婴儿居住空间,没有任何保暖设施,孩子很容易受到寒冷和疾病的侵袭。
奴隶主家庭的孩子:居住在宽敞、舒适的房屋内。他们有专门的婴儿房,房间布置温馨,有柔软的床铺、保暖的被子等。房间的安全性也比较高,周围有奴隶或者家人随时看守,防止孩子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