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活 > 第80章 暑假

第80章 暑假

暑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段充满魅力与意义的时光。追溯历史,暑假的出现并非偶然。它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与教育理念的不断演变。在漫长的岁月里,暑假逐渐成为小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古代中国教育中的假期情况

1.私塾无暑假规定:在古代中国,私塾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从南宋到民国留存下来的众多私塾学规,如《社学要略》、《义学条约》等,都未曾提及放暑假的规定 。虽然古代私塾没有暑假,但在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无论是私塾、书院,还是县学、州学,都会放假。以北宋后期为例,每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节,以及每年的春社日和秋社日,绝大多数私塾都会放假,假期少则一天,多则一个月,但其中不包括暑假。

2.其他古代学校无暑假:除了私塾,古代还有书院以及官办的县学、州学、府学、太学和国子学等学校形式。这些学校也大多定有学规,像宋仁宗时的《京兆府小学规》、宋神宗时的《并州学规》、宋理宗时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等,都不曾提到放暑假的相关规定。并且,唐朝国子学中的田假和授衣假也并非暑假,田假和授衣假是为了让学生参加劳动而设置的假期,近似于现在某些农村小学所放的“农忙假”,与暑假毫无关联 。

二、古代与暑热相关的休假情况

虽然古代学校没有暑假,但古代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仁爱之心,常在酷暑之时下诏让工匠休假,但为时一般都很短。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夏天诏令:“令在京工役休假三日。”宋哲宗元佑四年夏天诏令:“自今遇酷暑天气,一应在京工役并给假三日。”这表明当时工匠在酷暑时有短暂的休假,但这与学生的暑假并无直接联系。不过,我们也不能排除在私塾里,当热到学生受不了的时候,私塾先生停止授课,让学生们休息几天的可能,但这并非是一种制度性的暑假 。

三、暑假在中国的起源

1.西方影响下的开端: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在中国各大城市不断涌现。这些教会学校将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其中就包括欧美等国放暑假的习惯。出生于清朝末年的翻译家穆木天先生读过私塾,也读过教会学校,他在回忆录中提到:“教会学校放暑假、寒假和圣诞假,这在旧式学堂里是没有的,所以倍觉新鲜。” 这是中国出现暑假概念的开端,暑假作为一个舶来品开始进入中国的教育体系。

2.清政府的推动:在教会学校的影响下,清政府也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体育课、实验课、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度一起搬运回国。然而,从清末到民国,新式学校与传统私塾一直并存,传统私塾坚持不放暑假,所以暑假在当时并没有在所有学校普及 。

四、暑假在中国的发展

1.民国时期的逐渐普及:法律规定 1928年,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南京国民政府起草教育法,第一次将暑假写进了法律。他规定小学暑假为四十五天,中学暑假为五十天,大学暑假为六十天,体现出学生年龄越小,暑假时间越短的理念。这一法律规定的出台,使得暑假在新式学校中有了明确的制度依据,促进了暑假在更多学校中的推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政府对私塾进行了强制性改革。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完成对私塾的改革以后,暑假才在中国所有学校里普及。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教育形式与现代教育模式逐渐融合,暑假也从新式学校扩展到了所有学校,成为中国学生共有的假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穷奇在我身被全家当废物后,我神医的身份曝光了别人淘金按克,你淘金按吨?来到城市异常配送:北斗与南斗的千年账单都快退圈了,爆词条系统才加载完仙尊归来,再不上学就迟到了!我能将人变成恶魔!回归豪门后,和前任姑姑闪婚了云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