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内容——
各位同志、同仁、同学们:
春意渐浓时,正是法理精研季。
今天的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站在汉大政法系,这座历经六十载春秋的殿堂前。
面对在座的三百余位,心怀法治报国理想的同仁学子,我不禁想起《商君书》开篇所言。
“法者,国之权衡也。”
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龙国教育部、汉东省委省政府批准、汉东省教育厅大力支持,各级政法系统全力配合。
在以艾前进书记、正强校长为首的汉东大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
研究决定,拟将汉大政法系,升格为汉东大学政法学院。
这个决定,既是对我们六十载办学传统的传承,更是面向新时代的开拓。
此刻,请先让我们共同探讨政法教育的历史脉络、时代使命与发展路径。
高育良轻轻推了推眼镜,手扶讲台,目光深邃地看向参会学子们。
一、溯古观今:政法教育的历史经纬。
龙国古代政法思想的精髓,在《尚书·吕刑》中可见端倪。
“明于五刑,以弼五教。”
这是西周时期形成的礼、刑相辅体系,开创了东方政法文明的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传人——韩(非)子云:“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这种法治精神穿越千年,至今仍在警示我们:政法教育必须秉持公正之道。
从古至今,从西到东,从外到内,从雅典学院到稷下学宫,从岳麓书院到京师大学堂。
人类文明发展史,不断印证着培根所言:“法学家的智慧是国家的珍宝。”
1906年沈家本主持修订《大清刑律》,开创龙国近代法学教育先河。
1937年西南联大法商学院在抗战烽火中坚持办学,培养出王铁崖等法学大家。
这些先辈在民族危难之际坚守法治火种,恰如《管子》所云: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世之仪表。”
今天,当百年变局之际,与世纪之交之际相交。
当技术革命重塑社会形态,当改革开放焕发新活力,当我们既要走出去,还要看清楚。
我们筹建政法学院,正是要续写这份跨越时空的政法教育传承。
这不是简单的名称更迭,而是要在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里,重构“明德尚法”的精神谱系。
高育良顿了顿,喝了口水,继续讲解道:
二、经世致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三大使命担当
第一重使命,在于全力服务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强调:“法律应该和政T性质相符合。”
“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已形成‘1+4’基本框架,但基层法治人才缺口仍达20.3%。”
“各地公检法司专业政法工作人员在编人数,远少于实际需求数量,所以,我们新学院将重点关注行政系统中‘公检法司’基干力量的培养工作。”
为全省政法系统,竭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专业型政法人才,做好政法后备干部储备工作。
第二重使命,在于应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现代国际法基础,而今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要面对不仅是传统的政法问题,更会涉及很多外籍人士、外企,甚至是外籍组织。
在与日俱增的国际法人才需求下,学院将增设全球治理法治实验班,参照海牙国际法学院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模拟联合国法庭中锤炼涉外法治能力,为以后出国深造、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重使命,关乎青年学子的价值塑造。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醒:“教育是把火炬代代相传。”
我们关注到,现阶段,社会舆论场已经出现部分‘法律工具主义’倾。
面对该问题,我们政法学子,要用‘法律诊所’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习的过程中,亲历各类政法工作情况。
如农民工维权案件,将扮演正反两方,来亲身体会《劳动法》第四十三条的温度。
只有不断锤炼,才是践行‘学而行之’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
“接下来,我代表我个人,也代表汉东大学政法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班子,向大家做出如下保证。”
三、守正创新:政法学院的五大建设方略
其一,构建“法政+政法+法+政”的交叉学科体系。
效仿大学法学院与行政学院联合培养模式,开设“政法+行政管理”的培养方式,培养综合复合型人才。
正如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倡言:“变法者,须通古今之变。”
其二,打造‘旋转门’师资机制。
聘请现任汉东省内公检法司干部官官,担任实务导师,并派出优秀青年教师,到基层公检法司部门单位挂职锻炼,加强合作。
这种双向流动,正是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的当代实践。
其三,建设智慧政法大学堂。运用理论+实践,公检法司干部队伍+政法学院教师团队+政法学校优秀学生队伍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大前提,去践行法治,让各类法规制度、政法条文从课本走向实操。
这既是对韩非子‘法与时转则治’的呼应,更是回应钱端升先生‘法治必须科学化’的期许。
其四,深化红色法治文化研究。
我们将整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档案,开发‘马锡五审判方式’虚拟仿真课程,让学子们体会红色法制的发展历史进程,加强思想教育。
必武同志曾说:“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关键。”
身为一名政法工作者,这种精神传承,将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底色。
其五,拓展“国内法与国际法合作”法律服务平台。
随着改革开放工作的持续深入,我们龙国会和越来越多的外部国家及其企业、公民产生交集和联系。
如何能够利用好国内法,又能够运用好国际法,这既是践行《唐律疏议》“化外人相犯”条款的现代智慧,更是构建改革开放深入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具体行动。
四、继往开来:对师生的三点期望
(一)对青年教师,望诸君谨记沈家本“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治学理念。
(二)对莘莘学子,期盼你们既有张释之“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的胆识”,又具宋鱼水法官“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智慧。
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要时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初心。
(三)对全院同仁,让我们共同践行中山先生“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人民权利之保证书”的嘱托。
同志们,同仁们,同学们!
《盐铁论》有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从1952年法律政治专修科,到今日的政法学院筹建,我们始终在回答同一个命题。”
“如何让法治文明薪火相传?”
“此刻,历史把答案——写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最后,请允许我用《商君书·开塞》的箴言与诸君共勉。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
“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
让我们以筹建政法学院为契机,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法治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