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话说自从匈奴单于学会了做生意,整个匈奴部落,从马背上渐渐走下来,由于商鞅先生推进法治教化,私斗和杀戮减少,同时,借鉴李明和新宇的建议,取消了一些残酷的刑法,把各县衙职能进行了细化,与中原各诸侯国也日渐相安无事,各诸侯国子民,在边境地区日益安定,老百姓生活富足,也纷纷移居至此。
在商鞅的建议下,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建立了都城,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成立的建筑公司,招收流民和闲散人员修建都城,并按月结算工钱,最开始,这些流民都不相信,后来拿到报酬后,干得也就更加卖力了。
不知不觉,已经又过去了一年,商鞅也已经62岁了,头发花白,但思路依然很清晰,在商鞅的辅佐教导下,单于也彻底变成了一个标标准准的“卫国人”,开始崇尚中原文化,全国境内设立大大小小的学堂,学习中原文化。
正如商鞅向他之前第一次给秦孝公建议的那样,用三皇时期的帝道教化百姓,整个民风为之一新。事实上无论是帝道、王道、霸道,都是一种形式,让老百姓生活实惠,才是彻彻底底的改革。此时的商鞅,已经不再锋芒毕露,更是一位更加成熟的政治家。
正所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弹指一挥间一去不复返。
当我们尚未察觉时,青春不再,容颜渐老,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到人生另一个阶段。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领悟,也许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什么颜色,关键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
六十岁的商鞅突然明白,人一生经历什么,冥冥中都有定数,上天或许对我们的命运早就做了安排,此时的商鞅看透了人性、也看透了生命,放下了名利,年轻时,拼命追求的名声、权力、地位,可到现在,才发现,在时间面前,都只不过是一场梦幻泡影。
这时李明来找商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趁着大英帝国还未崛起之前,把华夏文明的火种,传递到世界各地,找到商鞅商量,商鞅也早听说,李明关于地球是个圆的说法,只是还是不敢确认,内心也被自己这个想法所点燃了,为子孙后代们开疆拓土总归是好事啊。
此时单于正在验收马上完工的都城,这是一座在草原上拔地而起的伟大城市,短短几年,在商鞅辅佐下,匈奴的疆域已经横跨欧亚大陆,不同于以往,打完就走,而是设立郡县,张榜安民,各国民众在中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下,也开始学习中原文字,经商和从事贸易。
一个全新的王朝---汉朝,在商鞅等人辅佐下,一切井然有序,歌舞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