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枫低声自语,握紧了拳头。
他知道,治国并非纸上谈兵,将理念付诸实践才是真正的挑战。
他抬头望向夜空,深邃的夜幕中繁星点点,如同无数闪耀的希望。
他知道,前路漫漫,任重道远,但他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他定会竭尽全力,为大明江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人,”朱枫突然开口道,“备笔墨……”
朱枫回到书房,立刻吩咐下人备好笔墨纸砚。
待一切准备妥当,他便铺开宣纸,提笔蘸墨,开始记录今日与太子朱标的谈话内容,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
窗外更漏声声,屋内烛火摇曳,朱枫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专注。
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停笔沉思,眉宇间流露出一丝凝重。
与此同时,太子府内,朱标与太子妃常氏并肩而行,沿着抄手游廊缓缓而行。
夜风轻拂,带来阵阵清凉,廊下的宫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将两人的身影拉得修长。
太子妃常氏轻轻挽着朱标的手臂,语气中带着一丝赞叹:“殿下,这位北王真是人中龙凤,妾身今日算是见识了。”
朱标侧过头,看着常氏温婉的容颜,柔声道:“哦?爱妃觉得他如何?”
常氏美眸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轻声道:“妾身虽是女流之辈,但也曾听闻北王的赫赫战功。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谈吐不凡,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英武之气,令人心生敬佩。”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难得的是,北王的见解独到,对治国之道颇有心得,妾身听着都受益匪浅。”
朱标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轻轻拍了拍常氏的手背,说道:“爱妃所言极是,枫弟的确是难得的将才。孤今日与他相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常氏见朱标如此赞赏朱枫,心中也十分高兴。
她柔声说道:“殿下能得此良才相助,真乃社稷之福啊。” 她抬头看了看天边的明月,又道:“时候不早了,殿下还是早些歇息吧。”
朱标点点头,与常氏一同走进了寝殿。
宫女们鱼贯而入,服侍两人更衣洗漱。
待一切完毕,朱标和常氏并肩躺在床上,帐幔低垂,遮住了外面的光线,寝殿内一片静谧。
“标哥……”常氏轻轻唤了一声。
朱标转头看着常氏,柔声道:“怎么了,爱妃?”
常氏柔荑轻抚朱标的胸膛,轻声道:“妾身觉得,这位北王,日后定能成为殿下的左膀右臂,为殿下分忧解难。”
朱标握住常氏的手,放在唇边轻轻一吻,深邃的目光中闪烁着期许的光芒。
“孤亦有同感。枫弟胸怀大志,才华横溢,又与孤一见如故,实乃天赐良才。若能得他相助,孤治理国家便能更加得心应手了。”
常氏依偎在朱标怀中,柔顺地点了点头。
太子府内,夜色渐浓,静谧无声。
而此时,北王府的书房中,朱枫依旧在秉烛夜读。
他将今日与太子朱标的谈话内容反复咀嚼,思考着如何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
太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让他深受触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朱枫提笔在纸上写下“民为贵”三个大字,笔锋遒劲有力,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
他知道,要实现这三个字,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他仿佛能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仿佛能听到百姓的呼声,仿佛能看到大明江山未来的景象。
窗外,夜风呼啸,树影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屋内,烛火跳动,发出噼啪的轻响。
朱枫放下手中的笔,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深深地吸了一口清凉的夜风。
他抬头望向夜空,繁星点点,璀璨夺目。
他知道,前路漫漫,任重道远,但他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他定会竭尽全力,为大明江山,为黎民百姓,开创一个盛世太平。
“来人。” 朱枫突然开口道。
“侯爷有何吩咐?”侍卫立刻出现在门口,恭敬地问道。
夜风裹挟着一丝凉意,吹散了朱枫心中些许的躁动。
他转身回到屋内,侍卫立刻关上了房门,将外面的喧嚣隔绝开来。
烛火映照着他坚毅的侧脸,更显英气勃发。
翌日,朱枫应邀前往东宫赴宴。
太子朱标早已在殿外等候,一身明黄色常服,面带春风般的笑容,显得格外温和。
“皇弟,你可算是来了,为兄可是等候多时了。”朱标亲热地拉着朱枫的手臂,引他入殿。
宴席设在东宫正殿,布置得十分精巧雅致。
美酒佳肴,应有尽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幽香。
太子妃常氏端庄地坐在朱标身旁,目光温柔地注视着朱枫。
她今日穿了一身浅粉色的宫装,更显妩媚动人。
“朱枫皇弟,初次见面,就已听闻你的赫赫战功,今日一见,果然是少年英雄。”常氏的声音柔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亲昵。
朱枫微微颔首,回以礼貌的微笑,“太子妃谬赞了,朱枫不过是尽本分罢了。”
宴席开始,推杯换盏间,气氛还算融洽。
朱标热情地介绍着各种美食,常氏则时不时地为朱枫夹菜,言语之间,尽显关切之意。
“朱枫皇弟,这道菜味道极佳,你尝尝看。”常氏一边说着,一边将一块色泽鲜艳的肉块放入朱枫碗中。
朱枫感受到她过分的热情,心中不禁有些不适,但碍于礼节,也只能一一接下。
酒过三巡,常氏的脸颊微微泛红,眼神也愈发迷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