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传令下去,即刻调集全国各地的粮草与兵员,支援幽州!”
朱枫静静地站在一旁,心中充满了决心和信念。
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无惧无畏。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整个大明,与每一个勇敢的将士并肩作战。
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转头,目光炯炯有神,仿佛在审视什么。
“朱枫,你可知,真正的战火,才刚刚开始……” 他的话语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悬念和决心。
朱枫的目光变得悠远,思绪回到了十五天前。
那一天,他第一次踏入伤兵营,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让他几乎窒息。
触目所及,皆是伤兵痛苦的呻吟,断肢残臂,血肉模糊。
那场景,比任何地狱绘卷都更加真实,更加残酷。
他至今仍记得,一个年轻的士兵,腹部被敌人的长矛贯穿,肠子流了一地,却紧紧抓着他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着:“我…我还想…回家…” 那双绝望的眼睛,深深地烙印在了朱枫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十五天,他见证了无数的死亡和牺牲。
有些伤兵,明明已经脱离了危险,却因为感染而高烧不退,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些伤兵,因为伤势过重,只能默默忍受着剧痛,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他亲手为他们缝合伤口,清洗脓血,甚至为他们收敛遗体。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如此深刻地体会生命的脆弱。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伤兵营的惨烈景象让他心头发紧。
可与之相对的,却是这些士兵的顽强和不屈。
他们即使身负重伤,依然心系着国家,心系着战场。
他们渴望活下去,渴望重新回到战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朱枫,让他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气,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
“三十万鞑靼兵,又如何?”朱枫心中升腾起一股豪气,他想起应天府的两万儿郎,想起他们面对倭寇时的英勇无畏,想起他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他握紧了拳头,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我大明儿郎,岂会惧怕外敌?我朱枫,更不会惧怕!”
他想起朝堂上的那些勾心斗角,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心中不禁冷笑。
与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相比,那些所谓的权谋之争,显得多么渺小,多么可笑。
“鞑靼人要的是我中原大地,而不是什么莫须有的罪名!保家卫国,才是大丈夫所为!”
“陛下,”朱枫猛地抬头,目光如炬,“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决绝。
朱枫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他顿了顿,眼神中流露出决绝之色,“鞑靼兵三十万又如何?我大明儿郎,岂会惧怕外敌!臣更不会惧怕!”
朱元璋听到朱枫这番话,目光顿时迸射出一道精光,如同两柄利剑,直刺朱枫的内心。
他紧紧盯着朱枫,仿佛要看穿他的灵魂深处。
朱枫感受到皇帝的目光,却毫不畏惧,迎着那锐利的眼神,继续说道:“保家卫国,才是大丈夫所为!与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相比,朝堂上那些所谓的权谋之争,显得多么渺小,多么可笑!”他的声音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他仿佛回到了战场,金戈铁马,喊杀震天。
他仿佛看到了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他们为了国家,为了家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让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鞑靼人要的是我中原大地,而不是什么莫须有的罪名!”朱枫的声音更加洪亮,充满了激情,“臣愿为陛下,为大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元璋听到朱枫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他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也是这般意气风发,也是这般充满斗志。
“好!”朱元璋忍不住大声赞叹,他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响亮,在大殿内回荡,“不愧是我大明的好男儿!”他走到朱枫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你有这样的决心,朕心甚慰!”
朱枫感受到皇帝的鼓励,心中更加坚定。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肃杀之气。
他明白,一场大战即将到来,他必须做好准备,迎接这场挑战。
“陛下,”朱枫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臣有一计……” 他顿了顿,目光看向北方,幽州的方向, “或可解幽州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