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是明朝着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学术思想源于程朱理学,后转入道家,创立有“清源学派”,门徒遍及全国。
一个这样的人物接任蔡氏,这让周边氏族不得不感叹蔡氏底蕴之深厚,也感叹卓氏运气之好,会盟时随便碰到一个啥题,只要不是三角涵数这种数理类难题,卓山都不可能有丝毫胜算,众人也感叹大罗镇出题人就是一疯子,这种题也拿出来,又让人不得不佩服卓氏竟有人能解析个所以然来。
而蔡家赌注之一的白银建村令,是大蔡村升乡时所分裂出来的,带有一定大蔡村黄金建村令的属性,只是减弱了而以,大蔡村建村令是一头黄金穿山甲所出,具有穿山凿壁的属性,对采矿业具有属性加成,因而安置在铁岩山附近的一个山口,村名铁岩村,主要开发铁岩山,发展采矿业,由铁枪营营长留守并担任村长一职。
经过从原上蔡村的一名初级矿工的勘探,铁岩山存在鸡窝矿,就是铁矿呈鸡窝状,一窝一窝的,不是带状分布,但好歹有矿,虽铁矿品位低点,但浇个锅、敲个盆、打制个锄头农器啥的,还是能应个急,减少进口,起码解决了有无问题。
而且铁岩村位处连塘村西南方向,路程约在二三十里的样子,中间可以通过七里湖水路相通,山里也存在不少林木,援助给连塘村那边造个船、建个筏啥的,也算有个去处。
这么一来,卓山就形成了八村一体、七明一暗的势力格局,其发展潜力已直追周原村,与周边几家老牌家族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卓山人口已近2000人,每日新增人口在30-35人之间,虽说发展速度不慢,但与泥岗地界蔡氏5000人的小乡还是存在很大差距,与大隅蔡氏万人的外援更是相差甚远,唯一优势就是力量相对集中。
而大蔡乡又被各方力量所牵制,力量分散,但怎么说也是继交河、大罗之后的第三方乡镇级势力,卓山若不依靠交河镇,大蔡乡加上外援集中力量分分钟可以推平卓山,卓山这次是火中取栗,夹缝中求发展,让人不得不服。
卓山势力的崛起,最为忧虑的不是蔡氏,而是南面交界的周原村周氏,与北面相邻的上湾村简氏,但事已至此,二家也是无可奈何,只能闷着脑袋加快自身的发展,祈祷发展差距不要被拉的太大,实力不要太过悬殊。
而周原村周氏亦是一个2000多人的大村,七里湖畔周原地界,周姓村落也发展出了七个,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大隅地域的老牌氏族,当前人口当在3500-5000之间,实力雄厚,力量集中,比之卓山更具优势。
而随着局势的稳定,上游村也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人口已重新接近200人,与濮坑村的以货易货的贸易线也逐渐打通,并已进行了第一次贸易,为卓山带来千斤铜锭,十柄青铜剑,一幅青铜甲,还有不少山珍药材。
而卓山趁着卓不和带队引路之机,将三十多名原上蔡村村民,迁居到濮坑村,加快濮坑村的发展。
而濮坑村出山通道也已纳入规划,希望能用铜钉,在石壁上钉出一条天梯,再辅以安全绳,以确保人员上下安全;濮坑村将发展重心在青铜铸造上,月产铜锭在500斤左右,主要是人手不足,若人手足够,每月还还增加十柄青铜兵器,农业方面则以洞窟养殖为主。
濮坑村随着上游村的人口输入,丁口亦达百人,同时也加大了对山区游蛮的招募,每隔一两天就能在山区招揽到一些散落的人手,濮坑村对于山中出现的一些蛮人还是有一定吸引力,也能招募到蛮人中的一些特殊人才,这次最新信息就是卓不和为濮坑村招揽到一名中级蛮弓手,具说能百步穿杨。
而剑门村经过这次卓、蔡之争,发展方向已偏向武备,而随着卓山地界的扩大,剑门村地点也有点儿偏北了,因此卓山发展中心,开始偏向将大柳村发展成经济中心,打造卓山双中心。
但剑门村作为开发最早、最好的一个村落,已开垦种植出各类农田6000多亩,有些庄稼已陆续开始进入收获期,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卓山缺粮一事。
大柳村当前集中在水稻种植上,为解决粮食问题而努力,当前已开垦种植水稻2700多亩,且已进入结实期,预计还有一个月左右就能收获,产量初步估计在600-700斤之间;另外还有后期开垦的田地,因已误了农时,这会主要种植了一些晚秋农作物和牧草,当有一些收成。
卓山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剑门村的发展速度,降低卓山在周边氏族中的存在感、曝光度,隐藏了实力,夯实卓山发展基础,减少周边关注,避免成为众矢之地。
至于土坑村的发展依然按步就班,人口已达150人,主要以青壮年男女为主要构成,发展重心也一直以垦荒种地为主,亦有田地2000多亩,多以旱地为主,当前主要种植豆类庄稼,计划来年以棉花种植为主,解决穿衣保暖这一核心要义,因地处边界一心将老弱妇孺送到剑门村和大柳村,原先将自身的发展定位比较单一,今后时局相对稳定,当可以恢复正常发展。
而连塘村因地势原因,相对偏远,目前也是在独立发展,人口刚刚过百,剑门村这边也只是在钱财、物资上进行支持,偶尔小酒馆运气好能招募到一两个中级人才,还能支持个中级木工啥的,至于高级工种,剑门村小酒馆至今尚未招募到。
整体而言,卓山经过这次卓蔡冲突,赚了个盆满钵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口吃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