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转眼便到了初七这天。卓山乡广邀各方使者齐聚一堂,并当众与蔡氏派出的使者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卓山乡的态度十分坚决,再次强烈要求蔡氏就此次事件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他们表示,如果这件事情并非刀王蔡阳所为,那么恳请蔡阳能够亲自出面与之对质,将事实真相当面讲个清楚明白;倘若真的是卓山乡错怪了蔡阳,那他们也定会毫不含糊地当面向蔡阳赔礼道歉。然而,如果蔡氏无法做到以上这些,那就希望蔡氏能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前针对此事做出正式的回应。
虽然卓山乡没有把后续可能发生的情况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但在场众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非常清楚其中利害关系。毕竟这件事情对于各个家族来说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如果处理得当,或许会带来不少益处。
不过,就在这时,交河镇的代表却在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一种不赞同与大蔡乡进一步扩大冲突范围的意思。他委婉地提醒卓氏应当谨慎思考当下的局势,切莫因一时冲动而让事态变得越发难以收拾。
实际上就算交河镇的代表保持沉默不说话,卓山原本也并没有想要立刻和蔡氏发生正面冲突的念头,至少不会选择在此时此刻挑起事端。这件事情对卓山而言,他仅仅是想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先机而已。
而关于赔偿方面的问题呢,则完全是抱着一种“不管有没有收获都要尝试一下”的心态去处理的。此外,他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可能地削弱大蔡乡未来的发展潜力。
那么,杨泰究竟是不是蔡阳呢?这个问题真的很关键吗?显然并非如此。
因为即便蔡氏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那就如同黄泥掉进了裤裆里一样,哪怕本身并不是屎,但看起来也跟屎差不多了。退一步讲,就算他们最后成功地自证了清白,那又能怎么样呢?那些心存疑虑的人依然还是会继续怀疑下去。
终于,时间来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在众多来自周边各个势力的代表们的共同见证之下,卓家和蔡家再一次面对面地坐在了谈判桌的两端。
尽管仅凭着卓氏单方面的说辞,并不能充分证明杨泰就是蔡阳这个人;然而与此同时,蔡氏这边也未能成功地找到蔡阳本人前来现场为自己澄清事实真相。所以,这场风波暂时还远远没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
蔡氏在周潜那声泪俱下、情真意切的控诉面前,终究还是抵挡不住,不得不做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退让之举。她忍痛割爱,把与原来周氏领地相邻的那个由白银建村令建造起来的东蔡村,拱手相让给了周家。
要知道,这东蔡村可是蔡氏向东进军途中设立的一座前沿哨所啊!虽然这里的人口数量并不多,但它却是以独特的土楼样式构建而成的,整体建筑结构异常坚固,可谓是易守难攻之地。蔡氏这次让出东蔡村,无疑意味着她彻底打消了继续向东扩张的念头和计划。
就在卓山乡顺利完成对东蔡村的接管工作后,其西南部的边界地带犹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摧。
这样一来,大蔡乡乡公所所处之地已然陷入三面受敌、危机四伏的艰难处境。在此等紧急状况下,大蔡乡若想继续维持原有的治所位置,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另一方面,当大蔡乡再次与实力锋芒毕露的卓氏正面交锋时,因承受着泰山压卵般的沉重压力,最终不得不忍痛割爱,将位于其北部靠近剑炉山的一处蕴藏丰富的铁矿,以令人咋舌的低价拱手相让于卓氏。
至此,这场无头无脑的激烈纷争总算在蔡氏咬牙切齿的恨意中暂且偃旗息鼓。
不过经此一役,卓、蔡两大家族之间原本就已存在的嫌隙瞬间升级至白热化程度,双方可谓势同水火。
从表面上看,卓氏此番举动貌似有些得不偿失,毕竟因此事彻底激怒了蔡氏家族。然而,对于交河镇而言,卓蔡两家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恰恰是他们乐于见到的结果。
卓山乡鲸吞周氏,管辖领地已达150平方公里,领地和人口数量与曹氏所直接控制的领地已是相差无几,比邓氏回龙乡都要强出不少,这势必招开交河镇的猜忌,在那个艰难的时刻,摆在卓家面前的是一道令人左右为难的选择题:到底是要开罪蔡氏呢?还是去承受来自交河镇的猜疑?
这无疑是一个关乎家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然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卓家展现出了惊人的果断和决绝,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其实,卓家和蔡家之间的积怨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双方明争暗斗、摩擦不断,可以说是宿敌一般的存在。
正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对于卓家来说,再多与蔡家结下一点仇怨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这次卓家的所作所为可谓是直接将蔡氏的弱点暴露无遗,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其看似强大实则软弱不堪的伪装。
如此一来,那些一直对蔡氏虎视眈眈的各方势力必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定会如饿狼扑食般一拥而上,瓜分蚕食蔡氏的利益。
每当蔡氏的代表们见到胡氏那犹如夜空中璀璨星光般闪烁着冷冽光芒的眼神时,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寒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咽喉,让他们喘不过气来,蔡氏这方世界依旧延续了原世界的强硬作风,周边氏族苦蔡氏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