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节我们聊聊《易经》,下一章节我们讲《周易》,之所以易经和周易分开讲,是因为它们虽然有共同之处的“文献资料”记载,但也有本质上的不同,为了供于读者分辨、分别、更为详细的了解,我决定还是分开来叙述,在此给读者朋友们交代一下。
易经思想
易经:实为《周易》、《归藏易》、《连山易》的总称。
《易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经典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它以天地万物为对象,揭示了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并通过象征性的卦与爻体系,呈现出辩证的世界观。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易经》的主要内涵与分类:
1. 三易体系:
《连山》:以艮卦为首,象征连绵的山,强调阴阳之间的对峙与转换。
《归藏》:以坤卦为首,象征万物归藏于地,阐述万物的生成与归宿。
《周易》:最完整、流传最广的经典,包含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辞,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2. 核心概念:
变易:万物不断变化,生生不息。
简易:大道至简,阴阳对立统一囊括万事万物之理。
不易:变化中有永恒的规律,如天地运行、四季轮转等。
3. 八卦与六十四卦:
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是宇宙最基本的符号体系,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活动。
八卦两两组合形成六十四卦,用于占筮与决策。
4. 历史发展:
《易经》经历了从卜筮工具到哲学经典的转变,特别是经孔子的《十翼》注释后,成为儒家“六经”之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实际应用:
卜筮:预测未来,通过卦象和爻辞判断吉凶祸福。
哲学:阐述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指导人们把握事物变化规律。
文化与实践:影响中医学、艺术、建筑、军事等领域。
总之,《易经》不仅是一本关于预测的经典,更是探索宇宙规律、把握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伟大哲学着作,被誉为“大道之源”。
《连山易》至汉初时已失佚,关于其内容和形式的记载,多源于后人之推测与零星文献的引用。例如,桓谭在《新论》中提到,《连山》的易理与《周易》有所不同,但它的占卜方法仍然以八卦为基础。郑玄的《周礼注》中则强调,《连山》的命名象征山连绵不绝,源于其以艮卦为首的独特排列方式。这种布局可能暗示了一种自然秩序的理念——万物如山川连绵,阴阳气息流转不息。
一些学者认为,《连山》以艮卦为首,是对天地自然规律的一种模拟和总结。艮卦代表山,山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和无尽的变化,象征万物生长的源头。这一思想与早期中国社会对自然的崇拜息息相关。艮为止,止则静,静则生。《连山》的思想或许在阐释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占筮和哲学思考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