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工程设备和车辆,包括坦克,主要是二手货,极其便宜。二战结束后,美国有大量战争期间的武器和车辆被闲置,有些被强制报废,有很大一部分则流向世界各地。
二手的战斗机都极为便宜。
毕竟美国在二战期间生产了几十万架飞机,战争结束后严重过剩。
朱江现在不是买不起飞机,而是缺乏飞行员,再就是使用成本太高。
五是提高单兵装备。
参照美军二战时期的标准,大量订购相关装备。
每个士兵的标配是,
钢盔一个;
迷彩服一套;
皮靴一双;
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一支;
加兰德弹药袋一个;
丛林砍刀一把;
军用背包一个;
饭盒一套;
水壶一个;
医用急救包一个;
手雷五个;
干粮袋一个。
斥巨资打造的单兵装备一上身,整个部队焕然一新,在缅甸众多的武装势力中,简直是鹤立鸡群。
借着部队官兵新装上身带来的兴奋和激动,部队立即开展整训。
整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步炮协同和步坦协同。
训练有素的步炮协同和步坦协同能够极大的提高作战效率。
再就是利用已经加强的通讯能力,训练部队的穿插能力。
现在朱江的部队,已经武装到牙齿,加上组织和训练水平要高于缅军,朱江自信可以碾压缅军。
缅军唯一的优势就有空军。
不过缅军的飞机数量不多,飞行员没有经过战争训练,战术素养一般,空军的优势不足以改变战争形势。
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为了配合备战,也兼顾以后的建设,朱江决定在万萨拉修建一座横跨萨尔温江的铁桥。
这时代的技术,修建跨江大桥已经没有任何难度,只需要资金。
朱江觉得,萨尔温江将掸邦从北到南分为两半,严重影响交通出行,后世一个城市里,往往就有好几座跨江大桥,而现在整个掸邦,居然没有一座跨越萨尔温江的大桥。
朱江的计划,掸邦整个解放以后,从北到南,最低要修建三座跨江大桥,滚弄一座,三萨拉一座,中间择地修建一座,现在只能选择最南的万萨拉先修建一座,为战时输送部队做好准备。
在大泰民族协会的帮助下,泰国方面迅速派工程师过来实地勘测,紧接着工程队就过来开始施工准备。
桥不修好,车辆无法渡过萨尔温江。
万萨拉大桥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