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徐璆的忠诚和正直,他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赏识。后来,他被任命为太常这一要职,负责掌管宗庙礼仪等事务。而在某一次,朝廷派遣他手持符节去册封曹操为丞相。面对这一重任,曹操表现出了谦逊的态度,礼让推辞。而徐璆则秉持着臣子的本分,不敢轻易接受曹操的相让。
徐璆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最终,他在官位上去世,结束了自己光辉的一生。
历史对于徐璆的评价极高。袁山松称赞他年少时便行为清正廉洁,在朝堂之上更是神色庄重,刚直不阿;范晔也对他在应对各种局面时的机智辩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徐璆对后世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为官典范的树立:
刚正不阿的榜样:在东汉末年那个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专权的黑暗时期,徐璆面对董太后的嘱托,坚决不徇私情,毅然检举董太后姊子南阳太守张忠的贪污行为,并且还奏办了五郡太守及属县的贪贼官员。这种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行为,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一个正直、廉洁的典范,成为后世清官廉吏所推崇和学习的榜样,对后世的官场风气和官员的道德操守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坚守气节的楷模:徐璆在被袁术劫持时,面对袁术以上公之位的诱惑,坚决不从,以龚胜、鲍宣等名臣为榜样,坚守自己的气节。这种坚守气节、不事二主的精神,也为后世士大夫阶层所敬仰和传承,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世的文人志士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文化精神的传承:忠诚精神的体现:徐璆历经磨难,始终忠于汉室。在袁术死后,他将袁术所盗的国玺上交皇帝,并交还之前任汝南、东海二郡的印绶,这种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忠君爱国”思想。在后世的封建王朝中,这种忠诚精神一直被统治者所倡导和宣扬,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对名节的重视:徐璆重视自己的名节,将苏武视为榜样,认为即使在艰难的处境下也要坚守自己的气节和操守。这种对名节的重视,也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和士大夫阶层,使他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名节的维护。
历史记载的价值:徐璆的事迹被记载于《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为后人研究东汉末年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他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风气以及官员的生存状态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能臣枭雄,谁论忠奸,今后再无斯人,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