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宣伏法之后,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徐璜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他跑到汉桓帝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污蔑黄浮收受了李暠家的巨额贿赂,所以才故意害死了他的侄儿徐宣。汉桓帝听信了徐璜的话,马上将黄浮革职论罪。
延熹七年,徐璜去世,桓帝为他办理了隆重的丧事。此后,迫于朝野压力,桓帝将徐璜后世袭封爵位降为乡侯等级,其亲族中得到分封的也一律被剥夺官爵和封地。
徐璜的恶行对东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方面:加剧朝政腐败:徐璜因助桓帝诛灭梁冀有功被封侯后,恃宠而骄、横行霸道。他与其他“五侯”成员一起,将自己的兄弟姻戚安插到地方担任州郡长官等职务,这些人大多能力不足、品行不端,只知搜刮民脂民膏、谋取私利,导致官场风气败坏,政治生态恶化。这种任人唯亲的行为使得真正有才能、正直的官员难以得到任用,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率大幅下降。
破坏司法公正:徐璜为了敛财,与左悺向皇甫规索贿,遭拒后便诬陷皇甫规,将其下狱。这一行为严重破坏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使得法律成为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百姓对司法制度失去信任,社会秩序的维护受到极大挑战。
引发党锢之祸:宦官集团的专权和恶行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他们与宦官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徐璜等宦官对反对他们的士人进行打压,引发了党锢之祸。这一事件使得大量正直的士人被罢官、囚禁甚至杀害,朝廷中敢于直言进谏、维护正义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政治更加黑暗,皇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社会方面:百姓生活困苦:徐璜及其宗族宾客在地方上肆意虐害百姓,他们强占土地、搜刮钱财,搞得民怨沸腾。百姓不仅要承受沉重的赋税负担,还要遭受他们的欺凌和迫害,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
社会风气败坏:徐璜等人的行为起到了恶劣的示范作用,他们的贪婪、残暴和目无法纪使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盛行。人们为了追求权力和财富,不惜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道德观念逐渐淡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动摇国家根基:徐璜等宦官的专权和胡作非为,使得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动摇。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东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志非不坚,基非不固,汉祚已终,英雄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