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一生酷爱学习,这种热爱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历程。即便年事已高,白发苍苍,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每日手不释卷,沉浸于书海之中。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时光如同白驹过隙一般匆匆流逝,岁月就好似织布的梭子飞速转动。转瞬间便来到了元嘉二年,也就是公元 425 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就在这一年,徐广这位历经风雨沧桑的智者,终于结束了他漫长且充实无比的人生旅途,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七十四岁高龄。
虽然徐广已然逝去,但是他生前留下来的那些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成果,却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一般,永远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尤其是他精心撰写而成的《答礼问》这部着作,其中涵盖了多达一百余条精妙绝伦、发人深省的问答内容。即便到了今时今日,这些珍贵的文字依然被广大民众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之中,成为了后代子孙们不断汲取知识养分、深刻领悟为人处世之道的无价之宝。
说起徐广这个人,就连当时威名赫赫的刘裕都对他赞不绝口,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身为秘书监的徐广先生啊,真可谓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那渊博的学识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而且他的品德更是纯洁质朴、高尚无暇,恰似那生长在污浊池塘之中却依旧能够保持自身洁净无瑕的青色莲花一般,令人心生敬仰之情。”不得不说,这样的称赞对于徐广而言绝对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主要成就之冰雹为害上书
在那个时候,狂风大作,伴随着硕大的冰雹从天而降,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徐广目睹此景,心急如焚,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向高祖呈上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
信中,徐广这样写道:“大风和冰雹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然而它们未必仅仅只是天灾而已。回顾古代那些圣贤之人,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他们总会心怀敬畏与恐惧,并以此为契机努力修养德行。实际上,这正是一种能够重振朝纲、兴盛国家的有效途径啊!”
接着,徐广回忆起往昔自己曾在高祖麾下效力的岁月,感慨万分地道:“当初您刚刚举义之时,那真是威风凛凛、神勇无比啊!顺应天命、顺从民心,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地平定了叛乱。不仅如此,您还始终保持着谦逊谨慎的态度,生活节俭朴素,日以继夜地辛勤操劳,正因如此,才使得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重获安宁,这般成效可谓显着非凡,令人赞叹不已!”
然后,徐广话锋一转,诚恳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近些日子以来,事务繁杂众多,所取得的战功也是数不胜数。然而,由于工作量过大,有些功臣的功绩未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记载;同时,国家政事千头万绪,要想一下子将所有纷繁复杂的琐事都处理妥当,确实并非易事。此外,部分法令制定得过于细致严密,导致朝中的群臣们心生畏惧。虽然如今粮食丰收,价格低廉,但民众的品性却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善。再者,行政机构的设置出现了重叠冗余的现象,可奇怪的是,盗贼依旧频繁出没,抢掠之事时有发生。”的确如此啊!风俗一旦败坏想要扭转过来绝非易事,而且某些人心中所怀有的怨恨也难以轻易消除。遥想当年义熙年初之时,情况与现今相比着实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究竟是为何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喜爱安稳、渴望安宁乃是黎民百姓与生俱来的本性;习惯于遵循传统习俗,对那些标新立异、离经叛道之事心生厌恶,则是人之常情,也是所有人共通的特点所在。总而言之,奖赏与惩罚理应顺乎民心民意,表扬与批评也需符合众人之心。唯有如此行事,朝廷上下才能相安无事,社会方能稳定和谐,而您这位公正贤明的大人其威望必定会愈发崇高,令人敬仰有加。我此番言论或许并无什么高深莫测的大道理,但我衷心地期望明公能够私下里仔细揣摩一下我这微不足道的一片赤诚之心呐!
赐予官职上表
徐广上表说:“我年老力衰,上朝朝拜总是缺席,在都城居住,只会更增加我的懈惰行为。我家祖坟在晋陵,自己又在京口长大成人,我常恋忆故旧,回忆当年,每每使我暮年心绪深深感动。我儿子徐道玄才能不高,但蒙受皇恩,正在京口作县令,我请求随同他在那里,回到故乡养老。我的心意如果得以实现,即使是死了也没有怨恨。”
此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诸子百家及各类数术之学皆有所涉猎,并能融会贯通,可谓是学识渊博之士。在孝武帝在位之时(公元 373 年之后),因其广博的学问而被任命为秘书郎一职。
到了宁康元年,他更是肩负起广泛校对秘阁四部图书的重任。这些书籍总计达三千六百卷之多!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提议并成功增设了国家图书馆的职员数量,极大地增强了秘阁校书以及整理工作的力量。此后,尽管他的官职升至员外散骑侍郎,但依然一如既往地负责校书工作,且一直主管着秘书省内的典籍校对事宜。
待到义熙初年,他因功受封为乐成侯,并兼任着作之职。不久后,他接受朝廷命令开始撰写《国史》和《车服仪注》两部重要着作。就在这段时间里,他亲自主持编撰完成了《晋义熙四年秘阁四部目录》,这部目录成为当时整个国家图书的总纲。只可惜,如今此目录已经失传于世。
时光荏苒,到了义熙十二年(公元 416 年),历经多年努力,他终于编写出一部共计四十六卷的巨着——《晋纪》。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部史书现今也已散失不见。最终,他的仕途一路高升,直至担任秘书监一职。但后来随着刘裕篡位建立宋朝,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回归家乡。
此外,他一生着述颇丰,曾有文集五卷流传于世,还有十二卷的《史记音义》。只是岁月无情,这些作品都未能逃脱失传的命运,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轶事典故
话说当年李太后不幸离世,这一消息传来,满朝皆惊。众人纷纷对如何操办丧事以及相关服丧事宜展开了激烈讨论。就在此时,徐广站出来发表了一番独到见解。
徐广侃侃而谈道:“诸位大人,太皇太后之名位中正,其地位尊崇无比,乃是当今圣上的生父祖母啊!如此重要人物仙逝,我们自当全力以赴,将所有礼仪筹备周全,务必使其情义得以最大程度地彰显。据我所知,昔日《阳秋》中有言,母亲会因其子之尊贵而自身亦显尊贵。如今既已称太皇太后为夫人,那么其礼服理应完全依照正式皇后之规格待遇来置办才是。正因如此,《成风》这部典籍中大书特书夫人名号,文公更是为其服孝长达三年之久呢。
再说说咱们这位圣上与太皇太后之间的关系吧。孙子对于父亲的生母,那可是血浓于水、情深义重呐!而且,尊崇礼遇祖父母之举,绝不会对孙子造成任何压迫或不利影响。所以依我之见,原本就应当守孝不亏,全心全意尽到孝道。然而,若有人觉得此前并无明确条文规定此种情形下该如何行事,那么在面对疑虑时,我们理当在两种可能的选择当中选取更为重视礼法的那种方式。综上所述,我认为应当视太皇太后如同圣上之亲祖母一般看待,并为之服孝整整三年方才妥当啊!”
徐广这番言论一出,顿时引得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众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决定采纳他的提议。于是乎,一场盛大而庄重的葬礼及服丧仪式就此拉开帷幕……
历经两朝,博学多才,为官如此,可谓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