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时期,天下承平,文风昌盛,匡家庄里,有个书生名叫匡半山。他与旁人不同,生性孤傲,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眼中,人生在世,能衣食无忧便已足够,知足方能常乐,何苦去追逐那高官厚禄,陷入无尽的争斗与烦恼之中。
时光悠悠,数年过去,匡半山的爷爷寿终正寝。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其选了一处墓穴,风风光光地将老人送上山掩埋。匡半山虽与爷爷感情深厚,但生死有命,他也并不太过悲伤。掩埋爷爷后的第三天,他便带着书童,踏上了出外游学的道路,一心去追寻那山川湖海间的学问与见识。
这一日,匡半山来到了州城。听闻城中有位姓柳的知名文士,学识渊博,声名远扬。匡半山满怀敬仰,前去拜访。柳先生见到匡半山,大笑相迎:“久仰贤弟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当下便留匡半山在府上小住。此后几日,两人日夜促膝长谈,从诗词歌赋到经史子集,无话不谈,彼此都为对方的才学所折服。
几日后,柳先生的好友来访。此人姓向,拜在名师门下研习易学,尤其精通风水之术。只是他家境殷实,衣食无忧,并不以此为谋生手段,故而在江湖上名气不大。向书生与匡半山相见,一番交谈之下,发现彼此在学识见解上竟有诸多共鸣,越谈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匡半山心中欢喜,索性邀请柳先生和向书生一同前往自家做客。二人欣然应允,几日后便跟着匡半山来到了匡家。
匡半山热情款待,杀鸡宰猪,准备了丰盛的宴席。白天,他带着两位好友游山玩水,领略匡家周边的自然风光;夜晚,三人围坐饮酒,畅谈至半夜三更,而后便挤在一张床上抵足而眠,情谊愈发深厚。
一日,他们在后山游玩,路过匡半山爷爷的坟墓。匡半山随意地指着坟墓介绍道:“这便是我爷爷的长眠之所。”向书生闻言,定睛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忙询问:“贤弟,你可曾请高人来看过这处风水?”匡半山摇了摇头,如实说道:“并未有请。”
向书生满脸震惊,说道:“那可真是无心插柳了!你可知这是一处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堪称九五之尊的格局,日后匡家怕是要出受命于天的君主,至少延续三世!”
此话一出,匡半山和柳先生都惊得目瞪口呆。柳先生忙道:“这话可不能乱说,你可要瞧仔细了。”向书生笃定地说:“千真万确,我岂会看错!”说罢,他兴致勃勃地指着龙脉,一五一十地讲解起来,从山势的起伏走向,到水流的环绕汇聚,将其中的风水奥秘剖析得头头是道。
几日后,向书生和柳先生告辞离去。然而,关于匡家祖坟是风水宝地的消息却不胫而走,在村子里传得沸沸扬扬。匡半山得知后,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如今武则天当政,她生性多疑,手段狠辣,若是这个消息传到她的耳中,匡家必定会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而且,就算真的出了三世君主,三世之后又当如何?历史上那些王朝覆灭后,皇室子孙又有几个能有好下场?不是被赶下台,便是惨遭灭族,如此看来,三世之后的匡家后代怕是要遭受无尽的苦难。
思来想去,匡半山终于下定决心,斩断龙脉。他觉得,做一个普普通通、衣食无忧的人,就挺好。于是,他带领着家仆,来到爷爷的坟前,在龙脉之上挖开了三个缺口,彻底斩断了这看似能带来无上荣耀的龙脉。
一年多后,向书生听闻此事,特地前来拜访匡半山,并再次去查看那处风水。这一看,他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对匡半山说道:“虽斩断了龙脉,但此处依然是风水宝地,后世匡家会出三公,一共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