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类取象法,语出《周易》,是易学五行学说的一个重大研究方法,又称取象比类法。以下是对比类取象法的详细解释及具体案例:
一、详细解释
比类取象,即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无形的项目之中,借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对这种事物属性的归纳方法,称为比类取象。
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归属。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水;其他以此类推。
取象比类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取象的范围不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
二、具体案例
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于西方,与金之沉降相类似,故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之特性相类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类似,故中央归属于土。
1.叶天士梧桐落叶治难产:叶天士在治疗一位难产产妇时,观察到院中梧桐树叶被风吹落,于是取梧桐叶配合前方煎汤让产妇服用,产妇很快便顺利生下了孩子。叶天士解释说,必须是“立秋”那天掉下的梧桐叶才行,因为“立秋至而梧叶落”,符合中医的“医者意也”,取其象比其类,类似于“瓜熟蒂落”的原理。
中药药性的取象比类:
动植物的生理特性,往往是人们最初试探其药用功效的出发点。比如人们通过观察,发现鸡赖啄食沙石瓦砾以助消化,故认为鸡内金有消食及化石等功能。
中药天麻的苗又称定风草,为独苗且不随风动摇,由此成为其作为息风药的宏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