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给予本书推荐票的读者朋友!作者还奢望更多的读者朋友给予支持——推荐、收藏、打赏-------谢谢!作者也是因为热爱苏轼这位有着丰富情感与人生阅历、接地气的大文豪,是以不管成绩如何,都会坚持完本。)
不一会儿,苏辙步履匆匆地走了进来,郑重地躬身一拜:“臣惶恐!原本,臣是来辞行的,没想到我们苏家的黑儿无知惹事,使得官家与太皇太后浪费人力物力,为叔的实在惭愧!恳请官家与太皇太后明见,黑儿年幼,即便犯事,也应由为叔的代为受过。臣在此冒然申请外放,一家之中不宜有俩人在朝为官。”
苏辙的态度很诚恳,他也确实是这么想的。哥哥苏轼这几年一直在念叨,与其在朝堂上做事颇受掣肘,还不如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百姓,奈何他在户部尚书任上的功绩,原本就相信他的太皇太后说什么也不能顺了他的意,外放为官。
“苏大人不必担责,刚才与黑儿谈过了,黑儿在医学上提出了一些很具特性的建议,煦儿与老身都觉得他此时做得在理,正打算让他帮着太医院在东京城建立一家针对大众市民的皇家医所,从而体现天家对大宋子民的爱护之情,不知苏爱卿对此怎么看?”高滔滔喜欢苏轼、喜欢苏轼的文章,对应懂得对苏辙亦及其赏识。
当下,文官集团党争四起,苏家兄弟似乎也被当成什么党的领头羊,但她觉得,苏轼是一个相对纯粹的人,他有自己的行为理念,并没有为一党领头羊的自觉性,但凡做事,全凭一腔热血,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而苏辙,在沉稳练达上胜过其兄,交给他办事,总感觉稳妥可靠,而且能让她满意。所以,让他担任户部尚书一职,承接苏轼之前两年打开的局面,增加朝廷税收,缓解朝廷对外的压力。是最恰当不过。
苏辙听高滔滔这么一说,心底里不敢相信,视线投向缄默的少年皇上。此时的赵煦,正勾着头,双手交握,一副沉思的模样,并没有注意苏辙的眼神。苏辙的视线再投向苏重,苏重对着自家叔叔咧嘴一笑,做了一个让他放心的表情。
“那----臣在此恭谢太皇太后与管家,只是黑儿年幼,恐怕担负不起这份重任------”苏辙迟疑地看向太皇太后。
虽说在宋一朝,文官的地位颇为尊崇,一般不担心掉脑袋,但作为文人,贬官也不是很好过。就好比曾任副相的章惇,现在不也在一连串的打压下被贬离京城,在地方上为官,还是屡次被打压、弹劾,最终被贬为提举洞霄宫(ZJ省HZ市YH区道教宫观)。现因乃父逝去,在家中守丧,仍然免不了被保守派攻击。当然,他原本也想上书,但听从了其兄的不参与到党争之中去,是以打消了此意,但,结果还是遂了他的心意。
由此可见,在大势所趋下,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个人的风向为指导。今后,他们苏家兄弟会如何?也不是他小心谨慎所能防备的。但,在朝堂之上,小心谨慎总不为过,是以,原先的他忧心其兄太过直率,如今,又多了一个少不更事的黑儿,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般,有大闹天宫的潜能,他不禁又多了一层担心。
苏家兄弟荣辱与共,息息相关!
此时,他用心地审视了一下太皇太后的态度,似乎,太皇太后依然如先前般对自家这个小侄子很是欢喜,看向黑儿的眼神带着浓浓的慈爱。再看向年轻的官家,那微垂的脑袋里,到底思索着什么,就凭他多年的生活积累,对人的观摩能力看,似乎也看不透这个黑儿口中评定的叛逆少年。
认真算起来,他们兄弟俩都算得是少年天子的师长,惭愧的是,在几年的教导中,并没有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反倒因为他们兄弟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派给这个皇孙的,无端的让叛逆少年的心里生出几分敌意。
是的,敌意!
他一直没有用心审视过这层关系,还有这份莫名的敌意,还是黑儿偶然说起赵煦时,说他是一个偏执的少年,这样的少年往往缺一根筋,让他们小心维护。不过,苏重知道,即便小心维护,可能也改变不了赵煦对他们苏家两位风云人物的不喜之情——气场不对!再者,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太皇太后时期受到重用的人,肯定不会被赵煦待见。对于苏重来说,这样子也没有什么,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最坏也不过是被贬往荒蛮之地,而似乎,越是荒蛮的地方,越是能挖掘潜能,大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