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治疗进程深入,新的社会问题逐渐浮现。由于基因疗法效果显着,引发了公众对“基因改造”“设计婴儿”等伦理争议的热议。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质疑声音:“这项技术会不会打开潘多拉魔盒?让人类走向非自然选择的歧途?”
舆论压力如山般压来,团队成员们心情沉重。奇莱姆布韦无奈地说:“我们明明是在治病救人,怎么就被误解成这样?”
卡约德看着大家,目光坚定:“误解源于不了解,我们要主动出击。汉斯,联系欧洲的伦理专家,我们办一场全球公开的伦理研讨会;铃木,你在亚洲组织民众科普活动,用通俗易懂的案例解释清楚我们的疗法边界;我和阿玛拉去跟国际媒体沟通,争取客观报道。”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卡约德详细阐述:“我们的基因疗法是针对已发病的患者,修复致病基因,绝非用于非医疗目的的基因编辑。每一步都在严格的伦理监管框架内,只为拯救生命。”
科普活动现场,民众们从最初的质疑逐渐转为理解,一位年轻妈妈感慨:“原来你们是在做这么伟大的事,之前误会你们了。”
在化解伦理风波的同时,联合实验室也没停下创新的脚步。他们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如何进一步降低基因疗法成本,让更多贫困地区患者受益。
一天,一位来自非洲高校的科研人员提出新思路:“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本地的一些植物资源提取替代成分,优化药物合成路径,或许能大幅削减成本。”
卡约德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太棒了!大家一起研究可行性,如果成功,将是又一重大突破。”
经过不懈努力,成本优化方案初见成效,基因疗法价格逐渐亲民。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患者重获新生,曾经被阴霾笼罩的家庭迎来希望之光。
多年后,在一场庆祝基因疗法普及的全球盛典上,卡约德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台下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康复的患者及其家属,眼中泪光闪烁:“我们用坚持和智慧,跨越重重难关,兑现了为患者带去希望的承诺。未来,愿这星星之火,永不停息,继续温暖每一个需要的灵魂!”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那是对过去奋斗的礼赞,更是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