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胤禛的一生,以“敬慎”处世,将“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奉为座右铭,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张英的影响。
张英看着二位皇子,郑重其事的开口了,“读书是增益之业,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读书可以增长道心,可以养性,实乃颐养第一事,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能受人景仰,虽至寒苦之人,但能读书为文,必使人钦敬,不敢忽视。读书可以使人快乐,去除烦恼,凡声色货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乐则必有苦,惟读书与对佳山水,止有乐而无苦。”
胤禛认真地听着,入了迷,张英的讲授,使人如沐春风,果然不同凡响。
张英接下来说,“二位阿哥,我会说一些古代关于和、让的例子,再加以评述,希望可以给二位阿哥以启迪。”
张英清了清嗓,“在礼让宽容方面,古人不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诤言,而且流传下来许多佳话。王泰让枣,孔融让梨,蔺相如对廉颇让出“将相和”,都为人们所熟知。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甄宇任青州从事,因其清廉有为,被拜为太学博士。每年岁终,皇帝都下诏赐给每位太学博士一头活羊。因羊有大小肥瘦,怎么才能分得公平呢?有人建议杀羊分肉,有人主张抓阄分羊。甄宇觉得这都不妥,他不声不响地牵走了一只最小最瘦的羊,众博士于是不再争执。后人赋诗称赞甄宇:“多少长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最风流。”
“晏子说:“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纷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让还是争,虽一字之差,内在的品质颇耐人寻味,而后果更是相差甚远。让看似失,其实是得,得到的是心安,得到的是信任,得到的是福而不是祸。而争就不同了,争看上去是得,可一旦过分越界,就会失去风格、人格等许多更有价值的东西。”
“呵呵”,胤礽笑了起来。
张英眉头微皱,“皇太子为何发笑?”
胤礽站起身恭敬的回答:“请师父莫怪,学生只是想到了,关于礼和让,老师确实最有发言权呢。”
“哦?说说看。”张英好奇起来。
胤礽正声说道:“老师难道忘了,您的六尺巷,早已天下闻名了。”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胤礽大声吟诵,张英哈哈哈的笑了,“皇太子记得不错,确实是微臣拙作,见笑了。”
张英见胤禛沉默不语,“四阿哥,也说一说吧。”
“是,老师。”胤禛站起身来。
“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为人们传颂,主要在于它传递了中华民族礼让宽容的美德。克己让人,宽容大度,历来是人们所称道的处世原则。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缚鸡行》,其中两句说:“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宋代词人黄庭坚在《水仙花诗》中也说:“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他们都主张不计区区小事,而应该放开眼界朝前看。”
张英露出惊喜的神色,他着实想不到,胤禛竟然有这样的见解和造诣。
胤禛顿了顿,又接着说:“宋人林逋在《省心录》中讲“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曹操在《礼让令》中说“让礼一寸,得礼一尺”,都是讲的这个理儿。世界上许多事情,如果各自寸步不让,那就只好怒目相向,持拳相待,而高姿态、好风格的带头礼让,则可能使矛盾迎刃而解,进入柳暗花明、海阔天空的境地。”
“好,好,太好了,四阿哥秀外慧中,老臣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