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在春秋时期盛行的以战阵和战车为主导的战争模式,已渐渐被遭遇战与野战所取代。
与此同时,战场环境也不再局限于广袤无垠的平原地带,而是演变成了各种地形相互交织、混乱复杂的战斗场景。
在这种局势下,传统的战车和战阵在战争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取而代之成为战场上主力军种的,则是那些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的步兵以及行动敏捷、机动性极强的骑兵。
尤其是骑兵部队,由于其具备出色的快速移动和灵活应变能力,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重要性不断攀升。
然而,尽管骑兵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但各国的骑兵数量相较于整个军队规模而言却显得相当稀少。
这也是后期秦国攻打赵国时,为什么赵国已经如此虚弱,却还能抵抗秦军那么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国的名将李牧,率领着一支精锐的百战骑兵军队。
造成骑兵稀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便是高昂的培训成本。想要打造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不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训练马匹,使其能够适应激烈的战斗环境,还得对将士们进行严格而专业的骑术及战术培训。
此外,马匹本身具有一些天然特性,比如它们在面临危险时往往会选择逃离现场,并且极易受到惊吓;而且更有趣的是,马其实是一种情感颇为丰富的动物,这无疑给驯马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挑战。所以在战场上常常会出现战马受惊,将马上的士兵摔倒在地的情况,而在战场摔倒在地就意味着死亡,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期骑兵如此稀少的重要影响因素。
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维护成本太高,马是奇蹄动物,马蹄的结构不适合在多种地形上狂奔,一旦马蹄受损就需要很长时间自行恢复,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驯化马,马这个物种说不定都会灭绝。
而马镫和马蹄铁的出现完美的解决了,建设骑兵部队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有了马镫和马蹄铁就可以帮助秦国实现骑兵的快速爆兵。
马镫和马蹄铁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江川将设计的草图交给工匠之后,经过了几次调整很快初步的马镫(带马鞍、后文不再重复)和马蹄铁就制作出来了。
江川拿着手中刚出炉的马镫和马蹄铁,转身吩咐道:
“山升!速速前往丞相府告知丞相大人,请他移步至工尉府。随后呢,你再赶赴蒙府一趟,知会蒙大将军一声,让他带上几位骑射高手以及数匹良驹快马加鞭地赶来工尉府。切记要告诉他,咱们工尉府这边取得了一项重大成果,需要借用他麾下之人做一番测试。”
说完这些话后,江川转过头看向一旁的少尉大人,接着说道:“还有少尉大人,劳烦跑一趟王宫,恭请大王和太子殿下来到工尉府,一同观赏此次测试。”
安排好这一切之后,趁着等待嬴异人、嬴政以及蒙骜到来的间隙,江川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手下众人行动起来。
只见他们迅速在实验场地内铺设出了三条迥然相异的跑道。
其中第一条跑道乃是最为常见的黄泥路,路面平实无华;
第二条则铺满了各式各样、大小不等的碎石子,走上去想必会让人觉得颠簸不已;
而最后一条,乃是混合着稀薄泥浆与细碎石子的道路,看上去就让人感觉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