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舌战:科举变革起波澜
萧景川身披凯旋的荣光,大步踏入金銮殿。
龙行虎步间,仿佛还带着边疆战场上的肃杀之气。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屏气凝神,交头接耳的嗡嗡声瞬间消失,落针可闻。
每个人都暗自揣摩,这位新晋的权相,今日又将带来怎样的风云变幻?
萧景川环视一周,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
有人好奇,有人敬畏,更有人眼中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敌意。
他心中明白,自己这块“香饽饽”可是让不少人眼红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殿中央,朝着龙椅上的皇帝微微躬身,朗声道:“启禀陛下,臣萧景川有一事奏报。”
皇帝正襟危坐,面无表情,声音低沉而富有威严:“准奏。”
萧景川目光如炬,扫过下方众人,掷地有声地说道:“大盛自开国以来,科举选才虽为国之根本,然时至今日,却也暴露出不少弊端。臣以为,当今科举过于注重诗词歌赋,忽视实用之才,长此以往,恐误国殃民。故臣斗胆,欲提出科举变革之初步设想,望陛下明鉴。”
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如同沸腾的油锅一般。
百官们议论纷纷,嗡嗡声再次响起,像一群被惊扰的蜜蜂。
“科举变革?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啊!”
“萧大人莫不是要搞什么幺蛾子?”
“他一个武将,懂什么科举!”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个声音尖锐地响起:“萧大人此言差矣!科举乃祖宗之法,岂可轻易更改?你如此妄言,置祖宗颜面于何地?”
说话之人,乃是太学学士吴学士。
他胡须花白,一脸迂腐之气,他一开口,就如同按下了反对键一般,让朝堂上的气氛更加紧张。
刘御史也站了出来,指责萧景川不通经史,竟敢妄议科举,简直是贻笑大方。
面对四面八方的质疑和指责,萧景川却面不改色,如同磐石一般,牢牢地站在那里,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只是淡淡地看向吴学士,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平静地说道:“吴学士此言差矣,祖宗之法固然要遵守,但也要与时俱进,适时而变。科举,也当如此。不然,我们又如何能选拔出真正为国效力的栋梁之才呢?”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在场每个人的耳中,犹如一记重锤,敲击在他们的心房。
郑公公眯着眼睛,看了看龙椅上皇帝的反应,又看了看萧景川,陷入了沉思。
他停顿了一下,又缓缓开口:“正如我所言,科举重诗词歌赋,轻实务,那么敢问各位,如果有一天,敌军兵临城下,难道靠写诗作赋就能击退敌人吗?”
话音刚落,朝堂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沉默了。
萧景川的他没有停下,眸光如炬,扫过众人,语气坚定地继续说道:“吴学士,我这里有几个现代的例子,或许能让你明白科举变革的必要性。”
他顿了顿,仿佛在积蓄力量,接着说道:“在现代,不论出身,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培养的是既会写文章,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比如,有一所学校,不仅教授诗词歌赋,还开设了工程、医学和法律等实用学科。结果,这些学生不仅在文化上有所造诣,还在实际操作中展现了非凡的能力。这样的人才,岂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吴学士的脸上闪过一丝震惊,继而变得面红耳赤,嘴角抽搐,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朝堂上的一些官员开始低声议论,不时有人点头赞同。
萧景川的支持者心中暗自叫好,朝堂上的气氛悄然发生变化。
刘御史见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站了出来,厉声道:“萧大人,你这是妄图乱政,借古讽今!你一个武将,竟敢对科举提出变革,分明是为了一己私利,祸乱朝纲!”
萧景川目光犀利地看向刘御史,仿佛能穿透他的心灵。
他语气平静而有力,说道:“刘御史,你如此言辞激烈,无非是因为害怕变革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我问你,一个国家,若连选拔人才的制度都不能与时俱进,又如何能长治久安?你所谓的‘祖宗之法’,难道就是让国家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吗?”
刘御史被萧景川的言辞震住,一时间哑口无言,脸上露出一丝惶恐。
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众人屏息凝神,似乎在等待着下一步的发展。
就在这时,萧景川微微一笑,转头看向龙椅上的皇帝,语气坚定而满怀信心:“陛下,科举变革,势在必行。臣愿为此付出一切,只求国家繁荣昌盛。”
皇帝的目光微不可察地闪烁了一下,郑公公则眯着眼睛,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朝堂上的寂静仿佛能听到心跳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萧景川身上,等待着他接下来的发言。
萧景川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环视四周,仿佛在欣赏一出滑稽戏。
他知道,这群老古董们,就像活在信息茧房里的“井底之蛙”,根本无法理解现代知识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