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9年11月,准备已久的红地运河工程开始施工,红地运河,是大明帝国给这个工程起的名字,实际就是苏伊士运河。
之所以叫红地运河,是因为它联通红海和地中海。
而且,奥斯曼帝国此刻还不知道后路被抄了。
红海北岸距离圣城耶路撒冷非常近,而另外两座圣城,麦加,麦地那,都在红海沿岸。
朱辰钰打算利用这三座圣城做文章,当然为了防止过早的打草惊蛇,或者激怒当地的信徒。女皇并没有直接发难。
她在等待机会,这个机会就是红地运河的挖通。
没有什么事是一千门帝国大炮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加一千门!
为了让大炮的射程延续到这里,运河的交通就非常有必要,可以说这是一个关键工程。
与此同时,北线明军势如破竹,打的奥斯曼土耳其节节败退。但离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彻底溃败还差点火候。
奥斯曼土耳其终究靠着里海的舰队,与明军形成了对峙。
在此情形下,明军放慢了进攻外高加索地区的步伐,转而向西部的黑海挺进。
连克数座大城,明军直达刻赤,被一座海峡拦住去路,这里不是别的地方,刻赤海峡。
朱辰钰自然不知道刻赤海峡的战略地位,但以她的作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就是了,再深的沟子也有办法建桥通过。
两军作战,信息先行。
明军继续发挥技术特长,在亚速海东部沿岸开始布局无线电信号传输塔。此刻的大明帝国,在电学研究方面,一骑绝尘,
任何蓝星势力都无法与之匹敌,这项技术简直就是金手指,开了大挂。
仅凭此一点,奥斯曼帝国就没有资格跟大明帝国叫板。
凛冬将至,奥斯曼帝国不打算在这个时间反攻明军,失地已经达到12城,这让奥斯曼帝国高层震怒不已。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大明军队,奥斯曼人毫无办法。这是屈辱,百年未有的屈辱。
明军收缩防线,开始搜集资源,掳掠大批人口,这些人口一大部分是原有沙俄的住民,少部分是迁移而来的土耳其人,无一例外,全部拉去做工。
明军有三条物资运输路线,一是哈萨克金帐汗国境内的铁路线,一是朱自成的远征路线,再有就是南唐国朱聿建开辟的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航线。
特别是海上路线的开通,大大提高了明军的后勤补给能力。
明水师拥有五千吨级的铁甲舰,这种船是海上巨无霸,主要用途就是用于后勤补给。
这一时期,明朝海军不具备强大的舰船设计能力,铁甲舰还处于不断的摸索和改进阶段。即便如此,任何国家还是无法与之抗衡。
明水师深入红海,如入无人之境。沿海的船队,不论军用还是民用,只要看到大明国旗,都会敬而远之。
通过后勤补给舰的供应,大批粮食被运到麦加,麦第那两座圣城周边。给各地朝拜者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当然这些东西肯定不是用来帮助萨法维王朝改善人民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