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备受瞩目的诗词大会,历经三日精彩角逐,终是缓缓落下帷幕。数千名参赛学子,各展风采,逐鹿诗坛,而其中一位来自中州的寒门学子李青安,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一举斩获魁首之位。
众人目光齐聚于他,惊叹、钦佩之声此起彼伏。此时,礼部官员神情庄重,手持任职文书,款步上前,当众展开那黄绫卷轴,声如洪钟般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学子李青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于诗词大会拔得头筹,实乃我朝之幸,特授翰林院编修一职,望其勤勉供职,为我朝文化昌盛添砖加瓦。钦此!” 宣读完毕,便将文书郑重交予李青安手中,自此,李青安开启了他全新的仕途征程,也为这场诗词盛会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让众人在日后谈及,仍对那三日的精彩与传奇津津乐道。
诗词大会的喧嚣已然散去,可朝堂内外却依旧暗潮涌动,一场没有硝烟的 “抢人大战” 正呈燎原之势。那些在大会上大放异彩、才情四溢的学子们,转瞬之间,便成了各方权贵竞相角逐的对象,达官显贵们八仙过海,各施手段,只为将这些栋梁之才招致麾下。
此番诗词大会,由太子牵头筹备,自始至终,东宫都掌控着大局。如今一瞧,这一招棋下得着实精妙,获利之丰,令人咋舌。不提大会期间各方慷慨解囊,筹集的银两竟逾百万之巨,单说人才方面,东宫已是收获满满,所收纳的幕僚无一不是人中龙凤,机敏聪慧、智谋超群,假以时日,必为太子的左膀右臂。经此盛会,太子礼贤下士、爱才惜才之名,仿若一阵疾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市井街巷间尽是赞誉之音。
三皇子在府邸听闻这些传闻后,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在屋内来回疾走,手中的折扇被他捏得几近变形,盛怒之下,抬手将几个精致的茶盏狠狠摔碎在地,瓷器破碎之声在静谧的屋内格外刺耳。他向来恃才傲物,平日里最是看不上太子那副温和守拙的模样,只当他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满心期许着此次军饷筹备,自己能凭借手段与谋略将太子比下去,让朝堂众人认清到底谁才是能堪大任的皇子。没料到,现实却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他的脸上。
太子不仅将诗词大会操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还顺势网罗了大批贤才,这怎能不让三皇子妒火中烧,愤恨难平。每日在府中大发雷霆,下人们皆噤若寒蝉,生怕触了霉头。而另一边,太子府内却是一片祥和,新入幕的幕僚们与太子相谈甚欢,共商大计,诸多关于民生、军事的良策一一涌现,太子的声望与日俱增。
薛将军边走边招募兵丁,待军队行至云中之时,薛将军清点人数,已达十万人之多,加上云中戍边将士,十三万数对抗匈奴十万之数,胜算颇大。
加之后面粮草,衣物,药品源源不断从京中运来,更是让军心大振。士兵们看到充足的物资,知晓朝廷对此次出征的重视,一个个摩拳擦掌,眼中满是斗志。
当薛将军与二皇子一路疾驰,终于赶到云中城时,入目的尽是一片凄惨悲凉之景。
往昔那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街市早已没了生气,仿若死寂之地,残垣断壁七零八落,随处可见,刺鼻的硝烟如阴霾般,还在空中悠悠飘荡、久久不散。
流离失所的百姓们,有的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在废墟中疯狂翻找失散的亲人;有的失魂落魄,瘫坐在断壁残垣之间,眼神空洞无神,满是绝望与无助。街边偶有几具尸首横陈,鲜血已然干涸,凝结成一滩滩暗红色的斑块,无声地诉说着不久前那场惊心动魄、惨烈无比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