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保举制与招贤令。
保举制与察举制类似,但有很多不同,它更像是对高级官吏的一种特权彰显,比如吕不韦举荐李斯为客卿,然后李斯理论上就是吕不韦一脉的人手了。
而且一般没有考试,没有德行上的要求,更多的看眼缘、才学、名气这些东西。哦,还看血缘……
所以,察举制是国家行为,规范化、考试化、公正化、制度化,保举制类似士人免税一般,属于特权。
招贤令。出名的有燕昭王置黄金台。燕昭王想招揽贤才来振兴燕国,他听从郭隗的建议,筑起高台,在台上放置大量黄金,以此作为馈赠,吸引天下有才能的人。
黄金台彰显了燕王的诚意,成功吸引了乐毅等众多杰出人才来到燕国。乐毅帮助燕昭王改革政治、训练军队,最终率领燕军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大败齐国,几乎将齐国灭国,这使得燕国的国力达到鼎盛状态,在诸侯间的威望也大大提升。
可惜被即墨火牛阵翻盘了。胡亥十分怀疑历史上那些官员、皇帝,面对敌军想要做法、搞玄学的灵感就是出自这里。
不过,黄金台还是成为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标志性象征。
招贤令的特点则是,皇帝什么时候想起来算什么时候,类似科举开恩科之类的,有一搭没一搭的,没有常例。
因此,胡亥要借着现在官员出现空缺,急需人才的机会,将察举制这条对于大部分人有利的政策,强硬的贯彻下去。
它的作用很多,除了固定且持续的为帝国、为皇帝提供所需的人才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科目、更改录用者等方式影响人事变动。
最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一条微弱的、中底层能够在非战时升迁的渠道。
胡亥认为,秦帝国的灭亡与统一后失去大量军功增长途径有直接关联,王朝封闭了升迁通道,隔绝了上下流动,这导致底层人民看不见丝毫希望。
矛盾在宏观上被越积越大,罪犯变多只是具象化表现之一,就像发烧后体温上升一样。
不能获利,那就无法持续,靠爱发电维持不了几天。
就这样,在胡亥的多次思索后,一个杂糅了保举制、招贤令、科目考试的秦国特色察举制就新鲜出炉了。
在第三条诏令宣布完后,胡亥开口道:“被举荐者,只要没有犯下重罪,哪怕是奴隶,也可以。朕不会任由百里奚、张仪这等大才荒废于山野中,找到他们,举荐他们!”
大殿内的重臣心中一喜,整齐划一道:“诺。”
对殿内的众人来说,这件事中短期都是有利的,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首先皇帝很重视这件事,办成会加分;其次,这并不妨碍大家的利益,相反,他们有机会合法合理的扩张自己的人脉与势力。
如果自己举荐的人里真出了一个百里奚、范雎、张仪、魏冉,那自己不得跟着青云直上!
只有李斯等少数人才想到,这个制度极大的妨碍了大家伙儿后世子孙的地位稳固,输入的新鲜血液太多了,也不见得是一种好事。
但这能提吗?当着刚刚平叛过来的皇帝说:你这妨碍我世袭了?
冯去疾心中也叹了口气,他冯家是典型的世家,往上数五代都是贵族。
他想要阻止,却没得办法,眼下没有机会团结众人,时机不在。另外,这事出问题的周期太长了,没有多少人会因为几十年后的利益,去置换现在的利益,拿到手里的才是真的。
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看着众臣跪伏,胡亥笑了笑,他的目光越过大殿的门槛,看向云台下、广场上那密密麻麻的官吏。
「谁敢反对察举制,谁就会被他们撕碎。」
“啸”改革顺利通过,等待验证、实施、改良、再实施。
朝会又议了几件小事,随后便结束了,后面大家都心不在焉的(包括皇帝),议下去也没甚意思。
郑履:“退朝~。”
“恭送圣驾!”
门外的寺人同样呼喊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