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点滴消逝,田间映黄的稻田,在暖风下掀起阵阵美艳的浪花。
锦绣制作的辣子皮和面皮的买卖,比预期料想的还要火热,短短几月的时间,已拓展了镇上五六家馆子。
随着夏日气候炎热,凉拌面皮成了漕云镇一道招牌美食,越来越多人学会面皮的制作法子。
然而,徐家却没有受此晌影,每日的订单量日益递增。
一来,锦绣从始至终,看中的都是辣子皮而非面皮。
二来,徐家供应的面皮在市面找不到更惠实的价格。
并非徐家使用劣质低廉的面粉,而是目的在于提取面筋。
为此,锦绣精准核算每一斤面皮的造价,一斤白面价格在八十文,而一斤的白面能做出二斤四两的湿面皮,或者是六两的干面皮。
所以锦绣制定的面皮供应价钱,一斤湿面皮仅需二十文,一斤干面皮一百六十文。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更多馆子愿意向徐家拿货。
毕竟价钱地道,省事!
提取出来的面筋,制作成不同口味的辣子皮,每斤五十文,成为镇上馆子、作坊争相下订的零嘴。
迄今为止,锦绣研制出了香辣牛肉、香辣猪肉、香辣鸡肉、香辣蒜香、香辣孜然等五种口味的辣子皮。
辣子皮的买卖逐渐在镇上打响口碑名号,上个月,在锦绣的要求下徐锦贵特地到县城衙门递交商号申请文书。
老百姓做买卖,若是走贩游商且罢,毕竟官府衙门逮着人,像有固定作坊或者买卖账目的老百姓,一旦经人举报私下买卖,按大庆律将受得朝廷颁布的严重量刑。
锦绣自然不可能将自身与身边人置于危难,不过是花点钱申录商号,之后再按官府要求每个季度上缴商税,求的是心安理得。
申请商号文书繁琐,好在有梁主薄帮衬一二,且贺年庚也陪同前往,几日功夫,盖有官印的商号文书便到了徐锦贵手里。
徐家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商号,——【锦字号】。
锦绣也给她所制作的辣子皮换了个新名字,辣板筋。
随着每日订单的增量,制作人手自然得增加,制作场地从徐家小院规置到了老徐家的旧院。
从最开始的三五名工人,发展到现在十多名工人。
招收的多是村里年轻的媳妇子,如张婆子交好的几位婶子家的儿媳,以及村里看着老实干净的小媳妇。
工钱每人每月八个大钱,快赶上一两银子的收入,比她们男人到镇上做劳力的活计轻省,赚得还不少。大家干起活来都不敢躲懒,生怕这份好工作被别人抢了去。
锦绣心有盘算,商号下来以后,买卖逐渐拓展到周边的几个城镇,如此一来,每日出货运送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差事。
镇子上的几家錧子跟徐家合作几月下来也都心思实在,主要是担心徐家哪天送货晚了,耽误开市的好时机;所以,大多安排了手底下的伙计赶早天没亮就到万河村来拉货。
徐家买卖做得红火,少不得引来村里有心人的觊觎和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