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去其它人的店铺,他直接把车子骑到了刘老板的店门前。
(之前的观察,他觉得对方的人品还是很不错的。)
“常老板!这么快就弄到东西了?难道你上午过来是探路,了解行情的?”
刘老板第一时间发现了他,跟他打着招呼道。
虽然年轻,但对方还是跟他用上了“老板”的称呼。
“你说是探路、了解行情,也能那样认为!现在先看下我的这些东西吧,看看你能出啥价,要是价格合理我就卖给你。
另外跟你说,我以后肯定会经常出售物品的,或许我们能长期合作!”
一回生,二回熟。
常顺把话说在前面,这样说了,他相信对方不会太压榨他的价格。
“你把东西都拿到店里来吧,外面人多看着不好!”
想到这年头确实不太安全,在店里交易私密性更好。
把三轮车锁上后,他就把车子上的物品都拿了进去。
东西就是购买朱老板的那些东西。
拿出一件,他就会跟对方谈论一件的价格。
常顺当然不会去做那种“打包”处理的事情。
就像他之前估计的那样,东西最好的是那个“某某书局”的冲锋号。
其次是“某某中学”那个“大铜铃铛”(差不多能当钟用了。)
再次是那对老铜锤(兵器)。
其它的铜盆、铜壶、铜锣、铜杂件,还有另外4个冲锋号等,也有价值,但比这三样差了很多。
两人商量后,那个带“书局”字样的冲锋号1200元,“某某中学”大铜铃铛1000元。
一对老铜锤800元。
仅此三样,一起3000块钱。
剩下的那些,数量很多,差不多也卖了3000块钱。
刘老板并没问他购买这些东西花了多少本钱。
大家各赚各的一份。
“常老板,今天的交易,价格绝对的合理,下次记得有东西了,再拿过来!”
钱货两清,准备离开时,刘老板又笑着对他说道。
“行!要是我没时间跑,那就打你电话,你去我住的地方看东西也可以。”
想到目前没车,过来一趟不容易,他不能保证“送货上门”。
“好!那就这样说,我看你好像还没有手机吧,外面不远处就有售卖的。
那边有不少“捡到”别人手机的人经常往那里售卖手机,很多都是八九成新的。
我的手机,还有之前用过的,就是在那里购买的。
那家手机店,老板姓吴,是我的一位老乡,你要是需要,可以在他们店买, 说是我介绍的,肯定能给你优惠。
不一定要买新的,这年头,新手机更容易让人惦记。”
刘老板热情的对他说道。
可能他也觉得常顺要是有了手机,联系会更加的方便。
刚才他说的“捡到”别人的手机,他当然明白意思。
无非是好听的说法罢了,手机这年头可不好捡。
“我一会儿过去了解下…………”
两人又聊了几句,他就离开了。
手里有钱,哪怕不多,但他还是时刻警惕着。
(刚才忘记在三轮车上放一根例如木棒或者钢筋棍之类的物品了,要是下次再骑车子到处走,他打算弄上一根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