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烟标、酒标,他虽然不懂行,但也听说过有不少人收藏。
那时还专门上网查看过,了解过它们的价值。
一些稀少的烟标、酒标,单张价格过万的都有。
像这样贴在老箱子内侧的烟标,一看年代就很久,虽然不能够撕下来,但跟随箱子一起保存。
证明一个时代的特色,或许更有收藏意义。
常顺目前还不是特别的懂收藏。
但那些搞古玩的,能有几人啥都懂的?
不都是在遇到某样物品后才开始了解,然后能以低价买入的,就尽可能的低价买入。
寻找完一楼的物品,他没有急着去二楼,而是从后门走进了院子。
这套老房子,厨房以及卫生间都在院子里,靠墙而建。
院子不算太大,没种树,不过种着的有花卉。
靠近厨房有一口小水缸,被人敲破了,看痕迹,破的不久,应该还是进来拆迁的人做的。
(拆迁区,人搬走后,搞破坏是必须的。
拆到后期,那些不想搬走,不配合搬迁的住户,很可能还会被断水断电,甚至下其它的“绊子”。
这些情况,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
在院子里找了一圈,他发现被破坏的物品里,居然还有一个长方形的紫砂老花盆。
他把这个紫砂花盆的碎片拿起来看了下,面上能看见沙子一样的细小沙粒。
“紫砂紫砂”,之所以有“砂”字,可能就是制作出来的各种生活用品,跟“砂”相关。
记得开出租车那段时间,他听一个乘客在跟另外一个乘客聊天时详细说过“紫砂”方面的知识。
那人说民国时期的紫砂用品,大多都能看见那种大小不一的细小“砂粒”。
它的透气不漏水的特性,或许就跟这种泥沙相关。
虽然花盆破了,但看见这种标本,常顺还是把它们捡了一些起来。
(据说碎掉的古瓷片,也是有人收藏的。
很多人买不起完整瓷器,花点小钱,买残片欣赏或者学习,一样是一种乐趣。)
那些没被砸坏的花盆,也有几个,其中还有一个石头材质的,同样是长方形。
年份不比紫砂花盆的年份晚。
里面种着的有花卉,常顺直接把土连同里面的花倒在了地上。
不是太好的花盆,目前他不打算捡,准备以后专门抽一天的时间进行扫荡。
看完院子里的物品,他走进了厨房。
刚进门,就看见地面上扔着的有一根大擀面棍。
这根擀面棍长约1米,直径约5公分,表面有类似刚才看见的老紫砂花盆表面的那种“金星点点”的光泽。
常顺的视力很好,一下子就看清了。
把它捡起来又看了下,他现在可以确认,这是紫檀材质的。
因为就在昨天,他在刘老板的店铺里还仔细看过这种类型的木头。
拆迁的人还真是不识货,要是知道它是紫檀的,必然不会把它当垃圾一样扔在地上。
不过这样也好,倒是便宜了自己。
接下来他又看起了厨房里的其它物品,在柜子、灶台等地方搜索完。
寻找到了一个青花瓷的油壶,两口老碗。
青花瓷的油壶,面上印的是缠枝花卉,还写着“酱油”二字,底部有四字款“某德镇制”。
这个一看年份就不是很久,不过有“酱油”二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两口老碗,一口面上画着“稻谷、棉花”的图案,寓意“粮棉丰收”。
另外一口,面上的图案是山村风景,绿水青山,背面有一个“东方红”样式的老拖拉机。
这样的碗,一看就是特殊题材。
在古玩店,他看见类似的,那时的价格是百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