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空间能源技术在交通领域试点应用的成功,林羽等人备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清楚,这仅仅是迈出的一小步,要让空间能源技术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能源,还需要在更多领域进行推广和完善。
在交通领域取得初步成果后,林羽和苏瑶开始将目光投向工业领域。他们深知,工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若能在工业生产中成功应用空间能源技术,将极大地推动能源结构的变革。
林羽带领着科研团队深入到各大工厂,与工程师们进行交流和探讨。他们发现,工业生产对能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要求极高,现有的空间能源装置虽然在小型设备上表现良好,但要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升级。
“我们需要研发出更大功率、更稳定的空间能源装置,同时要优化能源的传输和分配系统,确保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林羽在团队会议上说道。
科研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随后便投入到紧张的研发工作中。他们日夜奋战,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对空间能源装置进行了多次改进和测试。
与此同时,江诗涵也在积极推动着相关的合作项目。她与多家大型工业企业进行了谈判,介绍空间能源技术的优势和潜力,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空间能源技术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能源成本,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江诗涵在与企业代表的会议上说道。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几家企业愿意尝试在部分生产环节中应用空间能源技术。林羽等人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将改进后的空间能源装置安装到这些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实际应用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小问题,但林羽和苏瑶带领团队及时进行了调整和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能源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表现越来越稳定,能源转换效率也不断提高。
“太棒了,按照这个趋势,我们的空间能源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苏瑶兴奋地说道。
然而,就在他们为工业领域的成功应用而欣喜时,社会上对空间能源技术的争议依然存在。一些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者继续对这项技术进行诋毁和攻击,试图阻止其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