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梅伯、林双双和几位老师正在讨论教学大纲。白板上已经写满了课程安排:
基础阶段(一个月):
发声练习:每日清晨
台词训练:重点突出咬字和语气
形体课:请京剧团老李执教
表演基础:梅伯亲自授课
提高阶段(一个月):
剧本赏析:徐怀民主讲
角色创造:深入理解人物
即兴表演:培养临场应变
声乐培训:结合影片主题曲
实践阶段(一个月):
参与新项目排练
舞台实战演练
镜头表演技巧
结业汇报演出
“我建议在基础阶段增加一门课。”京剧团的老李说道,“眼神训练,这很重要,尤其是在特写镜头中,那眼神得能传递出戏里的情感。”
梅伯赞同地点着头:“确实。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如何用眼睛去表演,全靠面部表情硬撑。”
“说到眼神,我倒是想起了一个人。”老裁缝慢悠悠地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把老旧的剪刀,瞥了一眼在场的众人,缓缓开口:“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李秋芸那场《春闺梦》?全靠一双眼睛就演活了思妇的心境。”
这番话引起了陈映的注意。老裁缝难得主动提起李秋芸,而且专门挑这个时候来,显然是话里有话。
“周师傅,您是不是也想给我们出出主意?”她试探着问。
“我就是想说,除了表演课,是不是该加点艺术修养的内容?”老裁缝看了眼陈映,“比如说,传统戏曲、诗词歌赋这些。当年在南洋,演员们可是要必修这些课程的。”
梅伯闻言眼前一亮:“对,周师傅说得对!这些确实很重要。演员不能只会演戏,还得有文化底蕴。这样,他们的表演才能更加有深度。”
林双双赶紧拿出课程表,在上面添加了一节艺术修养课:“那就这么定了,每周五下午安排一节艺术修养课。”
“我来教这门课吧。”老裁缝见状主动请缨,“正好,我还收藏着些老照片和剧本,可以给学生们看看。”
陈映注意到老人说这话时意味深长地看了自己一眼,显然这些“教材”不简单。
“还有一点。”徐怀民不知何时也走了进来,他环顾四周,说道:“表演不只是技巧,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理解。所以,我建议让学生们多出去体验生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角色,更好地诠释角色。”
“说得对。“陈映赶紧记下,”可以安排学生去不同场合观察生活,比如茶馆、码头、工厂……”
“码头?”老裁缝突然插话,“那倒是个好去处。可以看看那些来来往往的人,各种人生百态都在那里。”
陈映心中一动,这已经是老裁缝第二次暗示码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