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试同县试一样,也是连考三天。
今日第二场,县案首们各自进了自己考房,安心等待衙役下发试卷。
府试第二场考杂文与算学。
若说第一场考试,考得是学子们对四书五经的背诵默写。
那么第二场的杂文,则是考学子们能否将所学熟练应用。
杂文便是让学子们,从所学知识里引经据典来创作文章。
且还要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这种考试方法,有点类似前世的散文或者短篇文学创作。
考验的是学子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若说第一场林然是因为题量大,答题速度提不上来。
那么第二场考试,则完全是受现代思想的拖累。
作为一个现代人,林然在写杂文时,很容易带入身为现代人的思想。
可自己现在身处封建社会,许多新思想,与古代统治阶级的想法恰恰背道而驰。
因此林然每答一道题,都要先在脑中构思好答案,然后才能将答案落笔于草稿纸上。
在草稿纸上答完,还要再复查一遍,这么一通操作下来,速度要比昨天更为迟缓。
等林然答完杂文,时间已经来到下半晌。
这会儿巡考官们已经从监考台上下来,按着顺序,慢慢开始从第一排巡视。
林然的考房正好排在第一排的首位,是在监考官们的必经之路上。
因此,等钱知府同刘学政来到林然考房前,看到这学子刚答完杂文,两人面上都有些失望。
这会儿离考试结束,还有一刻钟。林然桌面上的算学答卷,还一题未解。
以往年二人监考经验看,固始县这学子,该是答不完试卷了。
毕竟,算学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当属薄弱一项。
且两人知晓,今年府试的算学题目,难度很大。
林然还不知,自己已经被两位监考官记住了。
这会做完杂文,听着巡考衙役的铜锣声。
林然明白,自己剩余考试时间确实不多了,幸而后面的算学是自己的强项。
府试算学共设五道题。
林然匆匆将题目看过一遍,考卷上的五道算学题,相当于前世小学二年级的难度。
林然这会儿基本不用思考,直接提笔在草稿纸上开始作答。
第一题问:张氏携绳索丈量田亩,绳长过甚,为方便拿取,张氏先将其对折,复又连续对折两次,最终余绳4米,试问原绳索几何长?
林然答曰:三十二米。
科举算学答题,非仅求答案之精准,还需详细论述解题思路。
林然既然能将答案算出,自然能讲解题思路完成清晰的阐述出来。
等钱知府与刘学政原路返回时,两人发现,刚刚算学一题未答的固始县案首,这会儿欲起身呈交考卷。
钱知府同刘学政互相对望一眼,等上了监考台,便吩咐衙役将林然的试卷拿上来。
秀才考试采用的是不记名考试,因此等两位监考官拿到林然试卷时,看到学子试卷算学一页上,写满了答案,两人都有些吃惊。
之所以要来林然试卷翻看,两人之前便觉得,这固始县县案首有些名不副实。
尤其刚刚两人巡视考场,不过也才用了半刻钟。再回来,这学子却早早开始交卷。
两人便不约而同的认为,林然根本没答完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