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那鸡,倒不是嫌弃味道不好,实在是不忍心下筷。
农家养家禽牲畜不容易,这鸡该是家里用来下蛋的。
且用饭时,林然便见家中孩童几个,全都眼巴巴的在门前盯着看。
一顿饭吃完,林然几人从村长家告辞,偷偷留了顿饭钱。
等众人跟着许同知返回府衙时,许同知特意带两人下了顿馆子。
“师弟们今日想来没有吃好吧,师兄这顿饭算是给你俩接风洗尘了。”
饭桌上三人聊了聊当地民俗,又讨论起兴庆府的时政。
许同知与两位师弟基本上是知无不言,大家同一师门,言谈间自不必藏着掖着。
甚至话说到最后,许同知还告诉两人,自己之所以忙,也是因为上面对自己有调动。
自己最近才多多表现一下。
林然听完师兄的话,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为官者,谁人不想迎风而上。
“师兄,我们最近还要在兴庆府多待几日,这些时日就要麻烦师兄照顾了。
林然想多留几日在兴庆府,实则是想钻研粗盐一事。
因此,才决定停留在兴庆府一段时间。
“好说,我已经让衙役们给你俩找好了住的地方,就在县衙后面,我办公的隔壁。”
“你们安心住下,有事让下人来找我便是。”
“只师兄近来忙的很,也不能带你俩出去多走一走。”
“师兄不用客气,我俩会照顾好自己。”
等两人跟着许同知安排的人住进府衙后,谢青才朝身旁之人问道:
“然弟,可是有事要留在兴庆府?”
“青哥,我有些想法,只眼下事还没成,等做成了我再与你细说。”
林然没跟谢青说得,便是自己要提纯细盐一事。
如今的大楚,食盐属于官方管制,大楚的提炼水平还处在基础阶段。
市面上所出售的细盐也没法跟前世比,因为提纯有难度,细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大楚百姓们很少食用细盐,便是今日在村长家中,林然见其家中盐罐里,用的也是粗盐。
第二日一早,顺子便从外面买来一罐粗盐,林然拿着粗盐去了府衙的灶房。
要想提存粗盐,首先要将其溶解,林然指挥顺子将粗盐倒入一个干净的瓦罐里,加入井水,使其完全溶解。
待粗盐完全溶解后,才能进行第二步:初步过滤杂质。
过滤杂质只需用细麻布即可。
将粗盐溶解后的盐水简单过滤一遍,将其不能溶解的杂质分离出来。
随后再将过滤后的盐水倒了干净的小锅里小火熬煮。
等盐水中的水分蒸发后,盐便会重新结晶。
到这一步时,盐便已经由浅黄色,变白了许多。
只等这些盐干燥后,再用细纱布过滤几遍,便能得到小颗粒的细盐了。
这提纯技术并不难,只是过程繁琐了些,尤其熬煮一步,需得有人看着,否则很容易出错。
因此,林然将顺子留了灶房里看着火,自己出来透透气。
“顺子,水快要熬干时,你再来喊爷。”
林然从灶房回来时,谢青已经带着顺子出门去了。
谢青跟林然不同,谢青出来游学,更喜欢每到一处,打听当地有名的学者,上门去讨教学问。
此人绝对是个一心向学的正经读书人。
等顺子来喊林然时,灶房熬煮的小锅已经基本没了水分,锅底只留下一层厚厚的白色结晶体。
“爷,这剩下的就是盐了吧,真的好白啊!比咱们家用的细盐还要白。”
林然已经见过了大楚的细盐,颗粒要比自己提炼出来的更粗些,且颜色也有些微黄。
大楚提炼细盐,应该只是最简单的溶解蒸发,并没有熬煮这一步。
所以细盐中还会有些杂质。
林然将锅底的盐倒出后,再用细麻布反复过滤几遍后,食盐的颗粒变得越来越细。
顺子看着像雪一样白的盐,忍不住张大了嘴。随即伸手捏了些盐放了口中。
“哇,好咸,但是并不苦!”
这盐提纯后要比粗盐咸很多,也算弥补了因为提纯,而损耗的粗盐。
等谢青从外面回来时,林然已经手捧盐罐在房里等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