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着通往理想生活的路径,而工作与生意,无疑是这条道路上至关重要的抉择点。昨天,我们谈及一个核心观点:无论是寻觅一份工作,还是投身一门生意,关注的重点应当聚焦于成长。然而,在现实的浪潮中,不少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直言:“我找工作、做生意,不就是为了多赚些钱吗?”诚然,赚钱是我们参与工作和生意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如果将视野仅仅狭隘地局限于金钱之上,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环顾四周,那些满心急切渴望赚钱的人,或许在短期内确实收获了一定的财富。但倘若我们将目标设定为实现财务自由,就会清晰地认识到,财务自由的真谛并非仅仅在于赚到钱,而在于拥有自由,拥有一种完全由自己掌控的生活。我们不妨给财务自由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当你无需再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出卖自己的时间时,你便抵达了财务自由的彼岸。也就是说,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后,你不会再以出售时间作为获取生活资源的手段。当然,在通往财务自由的漫长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出卖自己的时间。但在这个不得不以时间换取生活所需的阶段,我们绝不能仅仅将工作单纯地看作一份工作。因为工作在消耗我们时间的同时,也在消耗着我们的生命,毕竟时间就是生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在卖命。只有少数聪慧且懂得正确交易自己时间的人,才能够最终成功抵达财务自由的乐土。这是因为,只有他们真正领悟到,实现财务自由的根本,是一个人从成长走向成熟的蜕变过程。
实现财务自由,需要具备自律、延迟满足等品质,而这些恰恰与我们基因中固有的本能相悖。人类的基因进化速度远远落后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那些成功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正是凭借思想的强大力量,突破了基因对我们的本能控制。所以,为了实现成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而选择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我们面对工作与生意的抉择时,要考量这件事能否让我们积累更多的能力,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关注我们的成长,是否拥有一种培养人的文化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许多年轻人从事着快递员等工作,他们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出卖自己的时间,所做的事情几乎没有能力积累的空间。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赚钱可能会多一些,还能锻炼身体。但实际上,他们每天仅仅是在锻炼肌肉,大脑却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人若长时间从事简单、无需思考的工作,就会逐渐被体制化。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些罪犯,有的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十年、四十年,当被释放出来后,他们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在被释放之前,他们内心充满恐惧,不惜伤害狱友,只为能留在熟悉的监狱里。其中一位被关押了四十年的犯人,出狱后在超市打零工,每次去洗手间都要向领导报告。即便领导告知他无需报告,可他若不报告,到了洗手间竟无法正常排泄,他的大脑已经被完全固化,思维被体制化的牢笼紧紧束缚。
还有一种与实现财务自由背道而驰的交易时间策略,那就是追求所谓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仔细想想,稳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没有挑战,无需突破,自然也就不需要成长和学习积累,这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有些人甚至以工作安稳、无所事事而自豪,却未曾意识到,因为缺乏成长,他们一辈子都无法跨越财务自由的门槛。就像某些幼儿园、小学或中学的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教授同样的内容,如果在业余时间也不注重自我成长,即便内心渴望财务自由,最终也只能在原地踏步,所有的努力都因为缺乏能力积累而付诸东流。
所以,每一次面临选择时,我们都应当从能力积累的角度出发。比如,有些人在选择创业时,倾向于独自打拼或者选择小型公司。然而,创业成功的关键并非仅仅在于做什么事,更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个人的教育和提升才是最为重要的。还有一些人存在这样的思维误区: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某种能力,所以不能去选择相应的机会,他们觉得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但这种想法只会让人们学习新能力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真正正确的思考方式应当是:这个选择能够帮助我完善哪个已有的能力,能让我获得什么新的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在选择工作或生意时,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我们所选择做的事情能否让我们积累更多的能力,因为实现财务自由的根本在于成长。只有不断成长,积累能力,我们才能突破自我局限,打破基因本能的束缚,挣脱体制化的牢笼,在追求财务自由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拥抱那份梦寐以求的自由生活,让生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