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明啊,如今大才你们尚书省要尽快将他征召到长安!朕要在甘露殿里看到他!”
【隋末乱世,年少时的徐世积便投身瓦岗寨求生存,其后成为瓦岗寨的得力战将。
徐世积归顺大唐后,他成为了李世积,更是为大唐的统一与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高宗李治即位,他又变成李积。
李世积名字的改变代表着其身份的不断变化,从年少到成熟再到老成,随着岁月的增长,李世积见过许多大家族的败亡,年纪越大,他越发地觉得功名利禄不是最重要的,安享富贵,教育子孙不违法乱纪,不交结狐朋狗友才是最重要的。
他是徐世积时,便是少年将军;他是李世积时,又赐姓封爵,首登凌烟阁;他是李积时,出将入相,被拜司空,位列三公,再登凌烟阁。
他一个人,两个姓,三个名字,他就是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师、英国公李积、李世积。
其实早在李治问三大辅政自己要废后重新立后的时候,李世积的回答早就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实质。出身关陇集团的王皇后深得长孙无忌等人认可又如何?大唐是关陇集团开创的、贞观朝也多是关陇集团的人,但我李治是中原王朝大唐的天子。
所以李世积回答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言下之意:立后虽是国事,但也是陛下的家事,只要你定下决心,我都会服从。
这句话才真是道尽了封建统治的本质:家天下的时代,皇帝的国事、家事难以明确区分,臣子不要过于操心。面对皇帝抛出的问题,臣子有责任从国家利益层面表明自己的意见;但对于改立皇后这种非原则性的事务,臣子如果干涉过多,属于踩过界,下场往往不会怎么好。
更关键的一点是,不论是在前朝还是在新朝,不论是在边关还是在朝堂,李世积都混得如鱼得水,得以善终,最终享年七十六岁。】
对于长孙无忌的行为李世民并没有什么要指责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长孙无忌都是他李二最忠诚的拥护者,你可以攻讦他任何的方面,但绝没有机会去质疑长孙无忌对李世民的忠诚度。
贞观之政还能继续延续了几年,这一切也是这些老关陇,更是大舅哥的功劳啊!
“辅机!”
“登善!”
“懋功!”
被点到名字的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积三人纷纷看向李世民,二凤陛下看了他们三人一眼又一眼,最后道:“你们三人辅政做的都很不错,朕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