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小组迅速调整射击角度,一枚枚迫击炮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飞向城墙上的投石车。
随着一声声爆炸,敌军的投石车被纷纷摧毁。明军的坦克趁机再次靠近城墙,用火炮对城门进行攻击。
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步兵们搭起云梯,奋勇爬上城墙,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近身肉搏。
一名身材魁梧的明军士兵,双手紧握长刀,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军。他刀光闪烁,瞬间便砍倒了两名试图阻拦他的敌军。
他一边挥舞着长刀,一边怒吼:“大明的勇士们,杀啊!让这些敌人见识我们的厉害!”
他的喊声激励着周围的明军士兵,他们士气大振,向着敌军更加勇猛的扑去。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这座城池也被明军成功占领。
就这样,明军在朱文正的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一座又一座城池。
每攻克一座城池,明军便迅速清理战场,救治伤员,同时将缴获的武器装备进行整理和分配。
然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向下一座城池进发。
在攻打第九座城池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
但朱文正并没有下令停止进攻,他知道,一旦给敌军足够的时间,他们就可能会加强防御,增加攻城的难度。
于是,他命令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继续发动攻击。
明军利用坦克和装甲车的灯光,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们悄悄地靠近城池,然后突然发动攻击。
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惊慌失措,他们在黑暗中看不清明军的虚实,只能盲目地进行抵抗。
明军则趁机发挥自己的火力优势,迅速突破了敌军的防线,成功占领了这座城池。
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奋战,明军终于成功攻克了十三座城池。
在这场战斗中,明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大明军队的威严和荣耀。
然而,朱文正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窝阔台汗国王城。
这座王城是窝阔台汗国的核心所在,城墙高大坚固,防守严密。
城内不仅驻扎着大量的精锐部队,还有各种先进的防御武器。
朱文正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窝阔台汗国王城前。
他望着眼前这座巍峨的城池,心中充满了敬畏和决心。
朱文正命令部队在王城前扎下营寨,同时派出侦察兵对王城的防御情况进行详细的侦察。
此时,窝阔台汗国王城内,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
太子哈散面色阴沉,坐在大殿之上,下方众大臣们交头接耳,神色惶恐。
“短短一日,十三座城池尽失!明军的攻势太过迅猛,如今兵临城下,我们该如何是好?”
一位年迈的大臣率先打破沉默,声音颤抖,满是焦虑。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炸开了锅。一位身形瘦削的大臣向前一步,急切说道:
“太子殿下,如今明军势大,我们根本无法抵挡。
依臣之见,不如投降,尚可保全国中百姓性命,也能避免王城生灵涂炭。”
他话音刚落,便有几位大臣附和起来,他们深知明军的实力,在如此悬殊的差距下,抵抗似乎只是徒劳。
然而,此言却激怒了一位武将打扮的大臣。他“噌”地站起身,怒目圆睁,吼道:
“投降?我窝阔台汗国堂堂男儿,怎能不战而降,沦为他人阶下囚!
想我先辈们纵横沙场,打下这片江山,如今却要我们拱手相让,我等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说罢,他猛地抽出腰间弯刀,狠狠地砍在身旁的柱子上,刀痕深可见骨,足见其内心的愤慨。
太子哈散眉头紧锁,内心也是矛盾万分。他深知明军的强大,若一味抵抗,王城或许真的会被攻破。
到那时,不仅自己的性命堪忧,整个汗国也将遭受灭顶之灾,可投降又实在不甘心。
这时,一位智谋出众的大臣缓缓开口:“太子殿下,投降固然耻辱,但抵抗也需有万全之策。
我们可以先假意与明军谈判,拖延时间,同时加固王城防御,招募更多勇士,准备与明军决一死战。
若谈判能争取到有利条件,那自然是好;若谈判破裂,我们也有了更充足的准备。”
哈散微微点头,觉得此计有几分道理。但武将大臣却嗤之以鼻:
“谈判?明军岂会轻易相信我们?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等到他们准备充分,我们更是毫无胜算!”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又有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
“听闻明军武器先进,坦克、火炮威力巨大,我们的城墙在他们面前或许不堪一击。
即便加固城墙,又能抵挡几时?”这一番话,让原本激烈的争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众人都意识到,明军的武器装备确实是他们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哈散沉思良久,终于开口:“诸位暂且安静。投降之事,断不可行,我窝阔台汗国绝不向任何人低头。
但贸然出击,也绝非明智之举。先按谋士所言,派人去与明军谈判,探探他们的口风。
同时,即刻加固城墙,将城中所有兵力集中起来,日夜操练。
把城中的投石机、强弩等武器都搬上城墙,多储备滚石、热油,准备迎接明军的进攻。
另外,派人去周边部落,看能否招募到援军。”
众人领命,各自散去准备。
投降派的大臣虽心有不甘,但也不敢违抗太子之令,只能暗自叹息;
而抗争派的大臣们则摩拳擦掌,准备与明军决一死战。
王城之内,百姓们也感受到了大战将至的紧张氛围,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有人惶恐不安,有人却也被激发起了保卫家园的决心。
哈散站在王宫的城楼上,望着城外明军那密密麻麻的营帐,心中五味杂陈。
“父汗,我该如何是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