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如一位温婉的画家,轻轻挥洒着深邃的蓝,点缀以星辰点点,仿佛是苍穹遗落人间的梦,温柔地铺展在古老街道的每一块青石板上。岁月,这位静默的雕刻家,以其无形之手,在我们心田细细雕琢,留下一道道斑驳而深刻的痕迹,记录着过往的欢笑与泪水,成长与蜕变。又是一年除夕夜,寒风虽带着冬日的凛冽,却吹不散心中那份因久别重逢而愈发炽热的暖意。我们,一群曾并肩走过青涩校园岁月的学子,如今虽已各奔东西,各自在人生的旅途中奋力前行,但在这特别的夜晚,被一根名为“情谊”的无形之线紧紧相连,再次聚首于那既熟悉又略带几分陌生的灯火阑珊之处——班长家。
班长,一米八五的身影,总是那么引人注目。他不仅是校篮球队的主力中锋,和周贵并肩作战,更是许多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他品学兼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的母亲是街道居委会的主任,父亲是政府食堂的炊事员,每当我们来到他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每一位来到家中的同学。
在他们家中,我们总能感受到那份特别的温暖。不足三十平方米的空间,却仿佛有着无尽的包容与关爱。每当除夕夜来临,这个小屋总会变得热闹非凡。同学们陆陆续续地赶来,或坐或立,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尽管空间有限,但那份情谊却无限延伸,仿佛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爱与关怀。
当我走进这个熟悉的小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动。我看到那些热情洋溢的面孔,看到他们为了我而挤出的那一块地方。我知道,这是一个属于我们的空间,一个充满爱与回忆的乐园。还没等我和同学们打完招呼,郑顺,王鑫,赵枫,周贵,敖日新等陆续赶到,
“D大队这一伙,走到哪都能碰到,真有缘分”。敖日新嬉皮笑脸地说。
“什么一伙,碰到,缘分,来班长家熬年,多少年啦都这样,你叨叨什么,缘分,你不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是坐你们的车回来的。想牛逼,牛逼,想炫耀炫耀,不过你只是司机的徒儿”。王鑫冷嘲热讽地说。敖日新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洋洋得意地环视了着对大家说:“怎么没见唐玉萍?”大家如同没听到一般,没人回答。站在门边的班长说:
“同学们,三日不见,如隔三秋呵,真想呵。若不是这过年,你们是请也请不来,今天是我们毕业后,第一次相聚,这是我们的缘分呵。今天大家多谈谈离开学校感觉,上山下乡的情况,我们来共同分享。”
星光与灯火交织成一片璀璨,如同细流般温柔地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我们彼此的脸庞。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那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也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热切憧憬。我们围坐在班长那温馨的小屋里,都怀揣着同样的心情——重逢的喜悦与对过往的追忆。一张略显老旧的小方桌上,摆放着瓜子、炒大豆,还有几块零星散布的水果糖,这些平日里很难见到的零食,在此刻却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珍贵桥梁,每一口都仿佛在咀嚼着过年的甜蜜与对未来的幸福期许。班长家的热情款待,不仅仅是对我们归来的热烈欢迎,更是对新年到来最诚挚的美好祈愿,让这份团圆的氛围更加浓厚,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房。
欢声笑语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世界,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尽情地抒发着内心的情感。班长轻轻的一声咳嗽,如同晨钟暮鼓,打破了室内短暂的宁静,他的声音温暖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赵枫,就由你先来,给我们讲讲你在上山下乡的那些日子吧。”赵枫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温柔的微笑,那双曾经闪烁着好奇与梦想的眼睛,此刻更添了几分深邃与辽阔,仿佛能装下整个草原的壮丽与自由。
“那片草原,是我心中永远的净土。”赵枫的声音轻柔而富有磁性,她缓缓闭上眼,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蓝天白云下的世界,“在D大队的每一天,都是与大自然亲密对话的日子。蒙古族的朋友们,用他们最淳朴的热情接纳了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老书记总是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国家的希望,是毛主席派来的亲人。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造,更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我们学会了坚韧,学会了奉献,如何与那些深爱着我们、呵护着我们的广大牧民融为一体。半年的上山下乡生活,不仅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上也收获了满满的惊喜。特别是年底的分红,乞今为止是我拿到过钱最多一次。我真不敢相信我能分到那么多钱,直至我的姐妹兄弟都分到了钱,有得比我还多,我这才相信这是真的!”
“那究竟是多少呢?”敖日新按捺不住好奇心,急切地问道。赵枫狡黠一笑,故作神秘地回答:“保密。”这一小小的插曲,让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随后,班长的声音将我们带入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他讲述的下乡经历,生活条件之艰苦,远超我们的想象。土地贫瘠,靠天吃饭,许多家庭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衣物更是缝缝补补,年复一年。国家的援助如同冬日里的暖阳,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安慰和希望,但即便如此,生活依然艰难。我们来到这里,和乡亲们一道早出晚归,天天忙碌在田间地头,但无论我们怎么忙乎,成效很小,地里的庄稼似乎并没有因为我们的付出而茁壮成长。作为下乡知青,虽然我们的身心得到了历练,但似乎并没有给这片土地增添光彩,反而给乡亲们带来了不少负担。他们不仅为我们的生活而操心,而且深怕我们在精神上受到压抑和挫折,接受不了这样的贫穷,嫌弃这个地方,极尽全力的在各个方面给予我们照顾和安慰。乡亲们都把我们当作温室里的鲜花来呵护。而他们并未因为这片土地贫瘠,生活的贫穷而气馁。都说现在比解放前强多啦。他们没有怨言,日复一日辛勤的劳作着,他们期盼老天赐予他们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希望国家带领他们脱离贫困走向幸福,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可这老天,却并未如愿,似乎那些该往这里下得雨反而都下到了别处。这里仍然是十年九旱。虽然党和国家年年给予救济,但人们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温饱已是最高的愿望,还哪敢奢望分红。
“我哥哥下乡五年了,年年都要靠家里接济。”辛春雨插话道。班长闻言,轻轻叹了口气,继续说道:“那里的人们都很羡慕我们,尤其是年轻人,总在说‘什么时候也能像你们那样活在这个世界上’。同学们,看看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模样呵,所以我们要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庆幸我们生长在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每月给我们发放12元的生活补贴,我们的温饱已经没有问题。我们上山下乡体验到了生活艰难,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时光。尽我们的力量,为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班长的讲述,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复杂的情感。那些关于青春、梦想、挫折与成长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房。我们笑着,哭着,回忆着那些共同度过的日子,也憧憬着未来无限的可能。
时光的沙漏悄然滑落,传统的“接神”仪式悄然临近,如同古老而神圣的召唤,让我们不得不暂别这份难得的相聚,各自踏上归途。我紧握着班长赠予的鞭炮,踏着银辉铺就的小径,一步步向家的方向迈进。那鞭炮,不仅是岁末年初的欢歌,更是对过往岁月不懈奋斗的颂歌,以及对新一年无限可能的深情祈愿。
家,已是一片灯火阑珊,温馨与喜悦交织成冬日里最动人的风景线。我蹑手蹑脚地步入院中,生怕惊扰了这份难能可贵的宁静与和谐。家人们正虔诚地筹备着接神仪式,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深切期盼,那是人性中最温柔也最坚韧的力量。
随着老父亲将院中央的‘旺火’点燃,我即刻点燃了鞭炮,刹那间,震耳欲聋的轰鸣划破了夜的寂静,仿佛财神爷亲临,将满满的好运与幸福倾泻而下。我闭目凝神,心中默默祈愿,愿这份幸福如同春风化雨,滋润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灵;愿我们的友谊如同这绚烂的烟火,即便岁月流转,依旧璀璨夺目;愿我们的前路,无论风雨兼程,都能光明照耀,繁花似锦。愿我们的天下风调雨顺,财源滚滚,人人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鞭炮声渐息,接神仪式圆满落幕,而我的心海却波澜起伏,难以平息。站在新年的门槛上,我眺望远方,那里既有未知的挑战如迷雾般笼罩,更有无限的机遇如星辰般璀璨。我深知,唯有带着这份重逢的温暖与力量,方能勇往直前。于是,我毅然决定,提前踏上归途,重返那个梦开始的地方——D大队。在那里,有我们共同的青春印记,有我们未完成的梦想与使命,更有我们携手并肩,共创辉煌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