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年头,赵勾八岁了。
当公元一零零五年的春风吹来,宋辽双方所有人都知道战争要结束了。
辽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宋军也心力交瘁。
寇准一派依旧坚持要打下去的战略意图越来越被大宋皇帝赵恒反感,赵恒受够了每日间的喊打喊杀,来到澶渊城的日子里几乎每晚他都会梦见太宗皇帝提着断剑狼狈回到皇宫的场景。
往事如历历在目。
拍马屁成精的王钦若察言观色心领神会,联合所有主和派大臣每日劝谏赵恒,恳求官家息事宁人,以和为贵。
毕士安留在汴京主持朝政,寇准一人独木难支,加之王钦若的蛊惑和赵恒的坚持,他知道战事打到这里也就止步了。
可惜了。
此时辽军虽然力竭,可生机尚存,以后还会是大宋的心腹之患。如果此时能一战而毕最是完美。
可寇准知道真再打下去,辽军不一定就一定会溃败。他更无法替赵恒做主,僭越之举万万行不得,不然生性犹豫不决的赵恒在王钦若的蛊惑下,很可能会动摇自己来之不易才坐上的相位。
那样,损失就太大了。
寇准不敢想象王钦若登上相位后大宋朝堂的风气会不会再无铮铮铁骨。
有时候气急,寇准甚至想一剑捅死王钦若,可一旦这个先河开了,他寇准瞬间就会被文臣集团所有人孤立。
士大夫们享受着可与皇权分庭抗礼的优势,最大的依仗就是团结一致对外,互不伤及性命。
政见不一,那就各凭手段,但不能危害对方性命的底线,寇准也不敢打破。
这个底线是文臣集团能稳稳压制住武将集团的根本原因之一。
士大夫们不管相互之间如何争斗,一旦有武将跳进来,双方就会瞬间合力先把武将干趴下,然后再回头来继续斗争。
数十年后,韩琦一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名者乃好汉儿,彻底将大宋的武将们打落尘埃,沦为了文官们的斗争工具。
可悲,可叹。
寇准站在澶渊城头,感慨万千。此时虽然战局已定,可后续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太多。
几时议和,如何议和,议和底线如何…
种种都要寇准先打好腹稿,然后奏报官家赵恒批复。他不能让王钦若主持议和,不然鬼知道这个整天喊着议和息事的马屁精会干出什么遗臭万年的事情。
正月里,百花开。
可在澶渊城内外,只见残垣断壁,只闻四方哀声,不见花开,不闻诗词。
再悲凉的边塞诗也不能描绘出实际战争悲惨的万一。
站在春雪里的寇准,须发皆白,却虎目如炬。
有个不太靠谱的皇帝,就必须要有一个靠谱的宰相。
不然,国家危矣。
————
辽国军营。
耶律隆绪正在召开部族诸王大会,萧绰,萧观音奴参会。
韩德让已匆匆赶回幽州,有太多大辽内部政务需要他拍板决策。
身穿龙袍的耶律隆绪睥睨金帐内各处,除了萧绰外,其余所有部族首领皆低头以示臣服。
他们都明白,此战过后,耶律隆绪将逐渐开始真正亲征,执掌诺大辽国的生杀大权。只要不是脑子缺根弦的部族首领,都会选择臣服。
被皇帝记在心底小黑册上的人,一般都不会过的太好。
耶律隆绪很满意所有部族首领或头人的姿态,尤其是萧观音奴的,这让他心底很是激动。
不管此战最终大辽得失成败,起码,他耶律隆绪将开始真正掌权。
言出法随,一言九鼎的睥睨帝姿才是他梦寐以求的帝王日常,他等这一天等的太久了。
萧绰在一边冷眼旁观,江山早晚要交给儿子,自己已经为他监管了这么多年,是时候让儿子自己接手掌控了。
萧绰的精力大不如前,她深知自己或许没有几年寿命了。
一零零五年的大辽金帐会议和接下来进行的澶渊之盟彻底确定了耶律隆绪的真正执政权。
也预示着萧绰和韩德让这对‘夫妻档’黄金组合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
迁奚大王的营帐内,赵勾躺在萧观音奴的大床上百无聊赖。
如今战事已经基本结束,剩下的就是两国议和和签署和约了。
他不好评定澶渊之盟的好坏,毕竟有利有弊。利是因为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宋辽双边数十年内再无大战,鄙处在于它开了赔款的先河。
仅此一点,赵恒就被后世无数史学家和愤青骂的狗血淋头。
赵勾现在势单力薄,根本改变不了澶渊之盟的签订。他没有金手指,没有牛系统,更没有大神助手在侧,现在的他除了眼睁睁的看着事态一步步发展,别无他法。
这也加剧了他要尽快壮大自己班底的想法,并且愈发遏制不住。
把生命抉择权交给别人的人,注定没有人权。
赵勾是社会主义自由人,他不会把命运交给耶律隆绪或者赵恒去掌控。
自己的命运只能自己来掌控。
萧观音奴回来了,这就预示着大辽高层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赵勾是从来不会过问她任何和军政有关的事情。
赵勾自问在萧观音奴眼里,自己也不过是个看着顺眼,能让她小小心动的纨绔子弟罢了。他可不会天真的认为这娘们会跟着自己私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