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末之言罢了,杜撰之事,一家之言,有辱清听。”杨川不卑不亢:“其间的悲伤往事,也是从昔日的他人口中得来……梨洲先生适才说到报国,不知诸位有没有发现一个事实,在下听一些民间之人口述,似乎近几年的干旱很严重?”
“嗯……”黄宗羲挑眉:“你是说崇祯九年开始的蝗灾?”
“不错。”杨川侃侃而谈:“根据我听一些流民的口述,以及自己猜测归纳,崇祯九年,河南、山西、陕西出现旱情,崇祯十年,旱情蔓延到山东、北直隶,并且,蝗灾向西进入关中平原,达凤翔府一带,向东则是以徐州府为中心扩散的山东、南直隶一带。”
钱谦益、黄宗羲暗暗惊奇,杨川不过一个没功名的写书之人,仅仅通过流民口述,竟然能分析得出来。
柳如是也仿佛第一次看到他一样,杨川成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杨川平静地以手指蘸水,在桌上划道:“崇祯十一年,蝗灾、旱灾迅速扩散,西起关中,东到徐州,长达两千里。灾区西端宽度限于关中平原,东端达八百到一千里,北直隶顺天府、大名府、广平府、山东东昌府、济南府、登州府、河南南阳严重受灾。”
“崇祯十二年,太湖周围已有蝗灾,今年崇祯十三年,鄱阳湖、洞庭湖以北,两条大河(长江黄河)上下左右,北直隶所有平坦地区,但凡是大明东部,都是蝗灾区。”
杨川说完,他知道这次“崇祯大蝗灾”会从崇祯九年持续到崇祯十五年,崇祯十三年就是蝗灾巅峰,在中国近五百年的历史上,明末的干旱也是很罕见的,天启七年,陕西颗粒无收,官府仍旧剥削,民众杀死澄县知县张耀斗,终于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大明灾害四起,是国家之难。”黄宗羲感叹,眼睛一亮:“难得的是你能如此洞若观火,见微知著啊。”
“我不过多听多闻罢了。”
钱谦益插口道:“所幸闯贼应该死了。”
闯王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任他的名号,在三边总督洪承畴的追击之下,李自成大败,从崇祯十一年到崇祯十三年秋天,遁入四川、湖广、陕西交界的大山区,当时明政府的很多官员,都认为李自成已经死了,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了。
“我猜他应该没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杨川道。
“你为什么认为他没死?”钱谦益并不赞成他的说法。
“因为民军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卷土重来,而明军围剿的,只有一次或者是有限的几次机会。”杨川一番话落下,钱谦益、黄宗羲不再说什么,所有人都沉默了。
杨川之所以谈这些,是好让这些人不看低他,待会出卖手稿,好谈一些,至于什么东林复社,他才不管,经验告诉他,在暂时得罪不起的人面前,最好夹起尾巴做人,并且消除他们的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