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走,还郑重的请求。
杨妍和王楚涵也来过,杨妍告诉我,她的舅舅,秉天,已经去了那个废弃的工厂,勘验过了。也还原了,现场打斗的痕迹,应该能证明,我的清白,加上,有目击证人,小舒护士。而她,也早就在张姗身上,取证和拍照了。只要抓到小杂皮,提取他的指纹就可以了。
之所以,一审,没有拿出来,是因为舅舅秉天,在外地,电话里,详细询问了细节后,果断决定,一审不能拿出这些证据,因为,他很肯定的判断,这个审判,被操纵了!
还不知道,幕后大老板,他的级别有多高?如果,贸然出示,极有可能,打草惊蛇,甚至,会被对方,毁灭罪证!
事实上,在二审前夕,也是碰巧,秉天大叔,在西双版纳,帮缉毒警分析案情,接到东海公安局,协查通报后,用他的痕迹跟踪技术,很轻易的,就抓住了,潜逃一个月的小杂皮,及其同伙。
强制猥亵妇女和故意伤害罪名洗清,估计问题不大。
只是,袭警,或者说,妨害公务,还不好办。
杨妍苦笑着说。
嗯,听老爸说,市里也斗争的厉害,有一个常委副市长,不同意在二审中,为我翻案!
他还振振有词,说,我们一定要保证司法独立办案!不要以权压法,也切忌人情代替法律,一切,让事实和证据说话!
其实,他就是,两年前,在常委会上提议,要重判你刑期的,那个副市长。
可能,那一次,我爸据理力争,让他丢了面子,所以,这次,他令人难以置信的,处处针对你!
我爸,以及你媳妇的爷爷,还有,你们钱总,都找人疏通过你现在住院的这家医院,可是,人家一点也不松口,咬死了,你是因为可能的精神疾病,自己撞墙重伤的。
还有,那个副市长,不知道,怎么说动了,某高官,所以,现在,市里主要媒体,不让报道。那些媒体人,都快疯了!
看着别人,民间报纸热卖,咱吃不到肉,喝口汤,总行了吧?我们哪怕,发表一点,无关痛痒的,客观采访,不加任何主观评论,也行啊!
可是,还远没有新闻解冻的迹象!
哎,大叔啊!问你个问题哦,为什么,你总是能掀起东海,同情你的舆论的风暴呢?
王楚涵还问我呢。
啊,可能是,大家都变聪明了;还有,信息越来越发达,以前,那种信息不对称,暗箱操作,越来越难以实行了吧?再说,同情强权压制下的小老百姓,历来是,我们这个有5000年文明,和优秀的崇文尚武的汉唐遗风,以及先进的传统文化的国度里,老百姓,甚至大部分正直的官吏,都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吧?
有的官员,甚至,为民请命,不怕丢了乌纱帽,或者,以生命为代价,也要捍卫正义和公平!是吧?所以,包青天,还有海瑞,他们的故事,在民间,长传不衰,几近神话!
嗯,大叔啊,今天发现,你还是蛮深刻的哦!
王楚涵久久的盯着我,很认真的说,惹得清清老婆,不停的咳卫生嗽。
等王楚涵俏脸羞红,杨妍聪明,她冷冰冰的说,
由于现在,上面还没定调子,我们刑警队,也不好,公开插手。还有,那几个打你的坏人,好歹以前,大家都是同事,他们本身也是有功的,所以啊,没有人,愿意主动,为你搜寻证据。估计最后,袭警的罪名,难以洗清,你要有思想准备哦!
嗯,不用担心,如果,只是这个问题,我倒不担心了,山人自有妙计!
我很乐观的说。
那好啊,大叔,姗姗姑娘,我们就走了。哦,想起来了,我爸,让我捎几句话给你,他说,常委会,快见分晓了。东海,台风,要来了!
后来,才知道,因为民间媒体的报道,热血市民,到市政府,去了好几拨,请愿的。其中,2年前,我救王楚涵的那家蓝色忧郁酒吧的,胖老板,最积极,他不但每次,都参加了,还逢人就说,我的事迹。
这样的人!毫不畏惧,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会是罪犯吗?还他母亲的乱栽赃,把别人的未婚妻,硬说成是自己的,丢阿拉东海人的脸!
钱总也在百忙之中,主动约见了记者。平时很难见到的新闻媒体同行,一大拨,那天,破天荒的,和他聊了一整天,中午,还是在万民房产公司的食堂,宾主一起就餐的。
当然了,不仅仅是我的案件,钱总,也不厌其烦的,解答了房价走势、开发商的思路以及部分让利于民等记者关心的问题。
采访结束前,钱总和欧大牙律师,两只手捏在一起,高举过头,微笑着,大声说,首都会师!
这幅照片,被作为,几乎所有媒体的封面。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和电视画面。
清清老婆的爷爷,和我的老爹,也都分别找了人。某一天,医院门外,突然开了几卡车野战军来,士兵们头戴钢盔,脚穿马靴,荷枪实弹,一直排队站岗到我住的6楼,还非常武断的认为,公平和同伴,就是刑讯逼供,暴揍我的那一小撮人的同伙,不是我一着急,从床上摔下来,怔住了带队的连长,我朝夕相处,精心照顾我的兄弟们,估计要面目全非,洲。
清清老婆,从儿子医院,送完饭回来。在一楼遭到很礼貌的阻拦!
对不起,女士。你不能上去,军事演习呢。
直到,对讲机,确认了她的身份,可爱的士兵,才先是立正敬礼,然后分出两人,陪她上到二楼,然后返回;二楼的,再次两人,护送她到三楼。像接力一样,把老婆送到我的身边。
推开病房的门,清清老婆很惊讶,现在,病房,我的床前,并排站了四个人,还手挽手的,赫然就是公平们和两名排长。
我的床前,坐着连长和指导员,正和我亲热的交谈和争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
二战时期的德国,虽然给世界人民都造成了巨大伤害,但是仅从军事角度,德军的战术和战斗力都令人惊叹,尤其是德军中涌现出来的大批优秀将领,带领他们前期不断取得胜利。
普鲁士民族有优良的军事传统,而且往往是将门虎子,八代祖宗都是当兵的,血液里都有钢铁的味道,而且德国也有完备的现代军事教育体制,所以在整个二战中涌现出很多的德军优秀将领,这也是德国能横扫欧洲的一大原因。
德国公认的名将有三,他们分别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他们都是当时顶尖的指挥官,虽然他们的结局不是很好,但是这不能抹杀他们军事指挥能力。
装甲军之父——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只是一个陆军大将,军衔不是很高,因此也被军迷戏称为“古大将”。古德里安担任的是装甲集群司令,坦克兵总监等职务,因此也被称为“装甲军之父”。
古德里安绝对称得上是现代装甲战的先驱,有“世界装甲第一将”之称。二战爆发后,古德里安率领坦克军团先是迅速击溃波兰,之后挥师西进,横扫法国,进抵英吉利海峡。古德里安所率领的坦克部队可以说是一把利剑,冲锋在前,总能撕开敌人的防线,可以说如果没有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部队,德国在二战初期的战事也不会那么顺。
古德里安由于在莫斯科战役中惨败,被希特勒撤职,但是后来又被重新起用,但是古德里安与希特勒有很大分歧,所以就再次被免职。二战结束后古德里安被美军俘虏,后被释放,1954年去世。
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在这三人中名气也是最小的。二战初期,隆美尔还只是一名小小的师长,但是他的部队猛冲猛打,被称为“魔鬼之师”。后来德国为了挽救不争气的意大利,希特勒把隆美尔派到了北非战场,帮助意大利,在北非战场隆美尔可谓是一战成名,“沙漠之狐”由此诞生。
后来北非战场形势急转直下,隆美尔败给了盟军统帅蒙哥马利。1944年发生了惊天的暗杀希特勒事件,由于隆美尔与此有关,后被希特勒赐死,念隆美尔在北非战场有功,他的妻小得以保全。
战略大师——曼施坦因
与隆美尔不同,曼斯坦因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他擅长于制定作战计划。德国闪击波兰的作战计划就是他一手制定的。不过,曼斯坦因最惊世的手笔是入侵法国的作战计划。
关于如何进攻法国,希特勒主张直接复制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正面进攻,以硬碰硬。曼斯坦因提出异议。他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我们这一代人难道还比不上上一代人吗?为什么要照本宣科呢?兵贵奇险,不如,穿越阿登山区,绕道英法联军主力背后。
由于施里芬计划泄露,希特勒最终批准了曼斯坦因计划。结果,德军出其不意,冒险突进阿登山区,让马奇诺防线变成了一个摆设。只用了不到六个星期的时间,就把曾经不可一世的欧洲霸主法国打趴下了。
作为装甲兵的忠实爱好者,曼斯坦因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坦克师的最大优势就是横冲直撞,机动灵活,不停地进攻,打废敌人,打得敌人毫无反击能力。一旦停止前进,就有可能陷入敌人的包围圈。苏德战争全面爆发后,曼斯坦因率领第56装甲军在开战4天内,冲入苏联境内达200公里,让希特勒拍手称快。
有这样杰出的将领,希特勒何愁天下不定?然而,这个将领却对希特勒的指挥提出了可怕的质疑。在苏德战场上,该进攻的时候,希特勒却神经质地让停止前进。该打莫斯科,希特勒却要掉头去打乌克兰。反复无常,变化莫测,结果德军损失惨重,曼斯坦因的儿子也牺牲了。
英**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在评价时说“曼斯坦因元帅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他已经证明了是德国陆军中作战能力最强的军事指挥官,大家都希望他能够胜任德国陆军总司令一职。”然而,总司令没有当上,1944年3月,曼斯坦因被希特勒解职。
德国战败后,曼斯坦因向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投降。1949年,曼斯坦因被判处18年监禁。3年后被释放。1956年,由于过人的才华,曼斯坦因被联邦德国国防部任命为军事顾问,重操旧业,对抗苏联。1973年,曼斯坦因病逝,终年86岁。
我滔滔不绝的讲述完这些名将的生平后,和连长,一个1993年的老兵,争论起曼斯坦因指挥的一场最经典的战役,北顿涅茨奇迹。
铁血社区
左箭头-小图标
1941年底的莫斯科会战让开战之初连遭惨败的苏联人找回了一点信心——德军并非不可战胜,起码在冬天如此。于是1942年冬天,他们故技重施。与去年相比,苏军有了更多的本钱,同时向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的B集团军群发动猛攻。中央集团军群在“防御之狮”莫德尔的活跃下挫败了苏军的“火星”攻势(这也是朱可夫不多的败仗之一),但南方鱼龙混杂的B集团军群就没那么幸运了。苏军的铁流碾过德军第6集团军由“独当一面”的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部队掩护的两翼,将整个第6集团军以及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33万人装进了口袋。
德军突进高加索造就的巨大突出部和绵长侧翼所带来的危机终于随着第6集团军的被围集中、连续、强劲地爆发出来,不但第6集团军危在旦夕,突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也有可能被装进口袋。事实证明,苏军的战役决策者也确实有这样的雄心。东线德军的南方战线有全面崩溃的危险。
面对如此危局,希特勒于11月下旬从列宁格勒前线将极具战略天才又在实战中被证明善打硬仗恶仗、因为攻克克里米亚半岛而在年中晋升元帅的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奇?冯?曼施坦因重新召回南方战线,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
曼施坦因当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1、击破包围圈,营救第6集团军,恢复其与A集团军群以及B集团军群其他部队之间的联系。2、保护整个A集团军群的侧翼和后方安全。
事实上,这两个任务都无疑是在强人所难。因为在这两个任务所涉及的漫长战线上,曼施坦因手中的机动兵力只有区区两个装甲军。如果说营救第6集团军依靠集中兵力机动突击还有一些可行性的话,保护A集团军群的后方则是彻底脱离了实际。这么点兵力要在如此宽阔的区域中抵御苏军锐气正盛的百万雄师,怎么看都是打水漂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这一地区还充斥着大量被苏军击溃的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等**队,这些“盟军”部队混乱不堪,作战意志和重装备不足,在战线上散播着崩溃和失败的恐慌情绪,很大程度上打乱了德军自己的阵脚。
面对兵力极大不足的窘境和危急至斯的战局,曼施坦因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让第6集团军突围,以第6集团军本身填补兵力的缺口,同时后退缩短战线,恢复战线上的兵力密度。这是当时保住A集团军群继续前进高加索的“桥头堡”的最可行的办法。
大家可以去看当时的战场态势图,当时的苏军就像是套到A集团军群脖子上的绞索,被围的第6集团军像挡在脖子和绞索之间的那只手一样拼命不让绞索收紧,如果这只手被砍掉,整个A集团军群都可能被勒死,所以曼施坦因决心挽救这只关乎A集团军群命运的手。
但是曼施坦因的率部策应第6集团军突围的建议被希特勒驳回,曼施坦因第一次遭遇了元首那臭名昭著的癖好:“不愿撤退癖”。或许对于当年东线德军的野战司令们而言,希特勒这一无比顽固的癖好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当然,客观地说,希特勒是一个被成功经验所蒙蔽的人——很多德军将领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正是希特勒坚决不准撤退的严令使德军免于在1942年初遭受与拿破仑当年相同的雪崩式溃败。这种经验与他的偏执结合在一起,从1942年年末开始不断创造悲剧。
还有一个成功的经验使希特勒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便是同样发生于1942年初的“迭米扬斯克”战役。当时被苏军包围在迭米扬斯克的第16集团军12万人依靠空运补给支撑了两个月并等到了其他部队的解围。恰好那个“总是坏事儿的胖子”空军司令戈林又在此时跳了出来,大包大揽地接下了为第6集团军空运的任务。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德军运输机部队在迭米扬斯克战役中遭遇的惨重损失尚未恢复过来,而且这次包围圈内有30多万人,还有装甲部队,补给压力是之前的3倍。戈林在对这个任务的具体需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大包大揽把活接下来,却又不认真动员运输力量,而负责具体实施的实干家第4航空军司令里希特霍芬上将获得动员的权限时局势已经不可挽回。
尽管如此,曼施坦因仍然没有放弃努力——起码希特勒还不打算牺牲掉第6集团军,在这一点上两人难得地取得了一致——虽然这对曼施坦因目前面对的危局毫无帮助。希特勒同意向南线增兵纯属远水不解近渴,同盟国的军队也派不上用场——事实上他们不在这个节骨眼上添乱就不错了。曼施坦因只能依靠手头的两个装甲军开始救援行动——第6集团军的去留姑且不论,先突破包围圈再说!
曼施坦因将手头的机动兵力编成两个战斗群,即:以第48装甲军为核心的“霍利特”战斗群和以第57装甲军为核心的“霍特”战斗群。曼施坦因计划以两个战斗群形成钳形攻势,击破苏军的包围圈,然而攻击还未开始,“霍利特”战斗群就被东北方向攻击过来的苏军压制得动弹不得,“霍特”战斗群只好于12月12日冒着大雪单独突击。“与死神的竞赛”就此开始。
曼施坦因的攻击非常凌厉,势单力孤的“霍特”战斗群仅仅一个星期就于19日突破到了距被围德军仅45公里处,包围圈里和圈外的德军已经可以看见对方发射的信号弹。然而苏军于16日投入了战略预备队,猛攻曼施坦因左翼的“霍利特”战斗群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同时“霍特”战斗群也遭到了苏军新锐力量的阻击,继续突破变得十分困难。曼施坦因切身感受到了来自苏军日益沉重的压力,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辛苦开拓的救援通道正在越来越难以守住,单凭自己手中的力量只能做到这一步了——换言之,此时已是挽救第6集团军最后的机会。于是曼施坦因鼓起极大的勇气,公然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向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电命令他率部突围(虽然第6集团军一直是希特勒在亲自指挥,但在名义上该集团军当时隶属于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
45公里的距离对于当时尚有20余万人实力的第6集团军而言绝非不可逾越——尤其是在这个庞大的作战集团要为其自身生存而战的时候。然而长期担任参谋长而非野战部队司令的保卢斯上将并不具备这样的魄力——这与曼施坦因为挽救部队而承担抗命责任的觉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回应无疑令为挽救第6集团军而浴血奋战的顿河集团军群其他部队极其沮丧。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晚年在回忆录中提到此事时均为之抱憾万分,但也都对保卢斯的选择表示理解——他们都相信保卢斯是基于自身部队的虚弱状况和对突围行动可行性的怀疑而做出决定的。当然,这话怎么看都是场面话的成分更多些,大抵是因为尚且秉承着军人矜持的曼施坦因认为公开大肆指责保卢斯并不是妥当的行为,无法明言罢了,作为保卢斯老友的古德里安更是如此。
这样一来,第6集团军的命运已经彻底不在曼施坦因的手里了,但曼施坦因仍然率部在包围圈周围鏖战,苦撑待变,以期保卢斯能够回心转意。然而苏军不会再给曼施坦因更多的时间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早在18日就已经开始溃退,“霍利特”战斗群在曼施坦因麾下全部航空兵的支援下竭尽全力仍然无法阻止苏军的攻势。23日苏军猛将瓦杜丁麾下的先锋部队已经南下180公里,在德军战线上撕开了100公里宽的缺口,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命门”罗斯托夫城顿时门户洞开。
面对如此重大的危机,手中再无预备队可用的曼施坦因只得从“霍特”战斗群中抽出精锐的第6装甲师前去抵挡西北方向狂飙南下的苏军,坚守“通道”的部队已成强弩之末。24日苏军向“霍特”战斗群发起反攻,山穷水尽的“霍特”战斗群抵抗两日后被迫撤退。29日,“霍特”战斗群已经被击退至距斯大林格勒200公里以外的地区,解救第6集团军的希望终于彻底破灭。
事实上曼施坦因已经无暇去管第6集团军的死活了,他正面对着比第6集团军覆灭严重千百倍的危机——无论如何都要挡住突向罗斯托夫的苏军,否则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都将被装进口袋。战事至此,曼施坦因果断放弃了第6集团军,现在他只能希望第6集团军能够尽可能地多抵抗一段时间、多拖住一些苏军部队,使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撤离高加索突出部。
兵单将寡的德军使出了浑身解数拼死抵抗和迟滞苏军,但是战局仍在不断恶化中。1月7日,苏军前锋已经突进到距罗斯托夫仅60公里处,然而希特勒此时仍然没有批准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退。面对希特勒的“不愿撤退癖”,忍无可忍的曼施坦因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不撤出A集团军群,顿河集团军群与A集团军群都将遭受和第6集团军相同的命运,那将是“第二个斯大林格勒”。恰逢1月中旬B集团军群其余部队在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攻势中全线崩溃,该集团军群就此被撤销,其麾下部队分别归入顿河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或许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令希特勒多少清醒了一些,或许是第6集团军业已绝望的命运和曼施坦因那“第二个斯大林格勒”的措辞触动了希特勒的神经,希特勒终于在1月27日批准克莱斯特上将带领A集团军群撤出高加索。其中第1装甲集团军将行进400公里抵达曼施坦因所部拼死守卫的罗斯托夫桥头堡并由此撤退,第17集团军则退往塔曼半岛从海上撤回克里米亚。
这次撤退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行动,第1装甲集团军要进行如此长距离的战略机动“蛙跳”到罗斯托夫以东本身就不是易事,如今在敌军的重压下进行有组织的撤退,更是难上加难。事实上,这次撤退“无一日不处在惊涛骇浪之中”。2月2日,包围圈中的第6集团军被最终歼灭,苏军挟大胜之威如潮水般滚滚南下,然而曼施坦因再次展现了他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死死守住了险象环生的罗斯托夫桥头堡,使第1装甲集团军得以携带大量技术装备有组织地撤退。后来曼施坦因自己又险些遭到包围,只能由第1装甲集团军回过头来赶走苏军的穿插部队重新建立联系。说实话仗打到这个份上,除了决不放弃的坚强意志以及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就要看运气如何了。曼施坦因率领麾下的部队在这种组织与联系都支离破碎的情况下连续克服了几次这样的危机,总算是成功将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从被包围的危险中解救了出来,使德军40万人奇迹般地全身而退。直到2月14日,德军才放弃了罗斯托夫。而就在2月13日,“顿河”集团军群正式改称“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1装甲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霍利特”和“肯普夫”两个战斗群。
虽然A集团军群成功撤出卸下了压在曼施坦因心头的一块大石,但当前战局的危机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由于刚刚撤出的A集团军群并不能立刻成为战斗力,“盟军”的战线和战斗力又都一塌糊涂,战线的缩短并不足以逆转兵力不足的状况。B集团军群被击溃时留下的缺口尚未封住,希特勒从西欧调来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在广阔的战线上独木难支,在哈尔科夫被苏军包围,好在“党卫军教父”保罗?豪赛尔将军顶住了抗命的压力于2月15日率部突围,为曼施坦因保存了这支新锐的突击力量。此时德军的战略兵力密度仍然低得令人难以忍受,曼施坦因所负责的战线上德军处于1:8的绝对兵力劣势。
经验丰富的曼施坦因并没有被不利的战场态势所动摇,他敏锐地发现各种有利于德军的要素正在不断积累,反败为胜的契机正蕴藏于危机的顶点之中。过去的两个多月中德军各部虽然疲于奔命、几近崩溃,但仍然给苏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事实上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除了成建制歼灭了第6集团军和差点包围两个集团军群以外并没有改变以往“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胜利模式。而且苏军虽然在战略动员和补充能力上远强于德军,但战役级别的补给保障能力此时还很不足。被巨大胜利多少有些冲昏头脑的苏军统帅部投入庞大的兵力在极为宽广的战线上扩大战果,逐渐使作战行动超过了后勤保障所能支撑的限度,同时不断的突破和追击也大大降低了苏军的兵力密度,形成了很多薄弱的侧翼。苏军的红色铁流看似仍在狂飙突进,实际上却已是强弩之末。
反观德军方面,曼施坦因经过不断的争取,进一步收缩了战线并调整了“霍利特”战斗群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位置,从哈尔科夫突围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加入他的麾下,从高加索撤出的部队经过重组也陆续加入战线,他的手中现在有了更多的机动突击兵力作为预备队。进行反击的条件日益齐备。
2月17日,曼施坦因向视察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希特勒提出了反击的建议并获得了批准。2月19日,曼施坦因投入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11个师(其中有7个装甲师)在750架飞机的支援下对冒进的瓦杜丁所部薄弱侧翼进行反击。仅仅两周时间,苏军就有8个军、10个步兵师、5个特种旅在曼施坦因的反击中被击溃,进行冒险突击的**夫集群基本被德军歼灭。由于德军兵力不足以进行合围,很多苏军得以逃遁。尽管如此,德军仍歼灭苏军3万余人,缴获坦克615辆、火炮354门。
曼施坦因乘胜追击,重创沃罗涅日方面军并将之击退100多公里。3月15日,曼施坦因夺回了哈尔科夫城。曾经全面击溃B集团军群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此时面对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曼施坦因极想乘此机会,与北面的“中央”集团军群一起,对库尔斯克实施突击,围歼突出部内的苏军重兵集团并缩短德军战线。然而面对苏军强大兵力的阻击,德军兵力有限,加之大地已经解冻,“烂泥将军”又开始发威了,曼施坦因不得不在27日停止了进攻,双方的攻防暂时告一段落。
曼施坦因经由此战获得了极高的威望,他力挽狂澜的这一系列行动被称为“北顿涅茨河畔的奇迹”。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时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与一年以前德军突向高加索的“蓝色行动”开始时相差无几,一切英勇的牺牲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在这一结果面前似乎都显得无济于事。
讲述完战役经过后,我接着纸上谈兵。
我要说的是我为北顿涅茨河畔的奇迹冠以“将道最高峰”头衔的原因和标准。顾名思义,所谓的“将道”正是战场指挥官的综合军事素养,它包含了指挥官对战场进行影响和干预的所有决定性要素。对将道的评定体现了指挥层面上“人”作为决定性要素对战争所产生的作用的极限。
因此,将道的高低并不以最终的胜负结果为主要评定标准,而是视评定对象所作出的战场决定的正确与否以及客观战场环境而定。历史经验表明,作为展示将道高峰舞台的战役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因为这意味着指挥官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时双方不应存在决定性的力量差距(这里提到的并不是单纯的兵力等物质力量,组织结构的力量也应包含在内),或者说这些差距不应超越人力所能作用的极限,在此前提下克服的困难越多,将道便越发凸显。也就是说这样的大手笔战役不能是顺风仗,而且对于展示将道的一方而言在许可范围内条件越恶劣越好。
要完成这样的大手笔,必须有相当的战略研判能力和相应物质条件、组织条件的支撑,二战中也并不缺乏这样的大手笔作战,但遗憾的一点是,这些大手笔作战大多数都是由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来实施,属于“顺风仗”,在用来评定将道时的含金量远不如“反败为胜”。而二战中的几个著名的转折战役都有客观条件不平衡以及偶然性的作用(美英的不列颠、中途岛和阿拉曼都是在情报的优势下反败为胜,莫斯科则是著名的寒冬起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作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也带有相当的偶然性),说得直白或者难听些,就是开了金手指作弊器,因此也难免降分。苏军的将领们倒是素质不俗,在恶劣的条件下很是打出了一些反败为胜的大手笔,但是苏军的组织条件较差,影响了将领的发挥和作战的效果,往往在顺风仗中也付出过大的代价(据新披露的数字统计,苏军二战期间伤亡军人超过2000万),很是令人遗憾。
因此用于考察将道的理想的大手笔战役应在双方战略态势相对平衡(最好是双方各有一部分战略主动权,有攻有守)的情况下,苏德战场从斯大林格勒到库尔斯克会战的时段比较符合这一状况(斯大林格勒德军开始逐渐丧失战略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前苏德各有一半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后则是德军完全丧失主动权),其间又以反败为胜的“北顿涅茨河畔的奇迹”最为精彩。在这次战役中双方不但尽遣能将、互有攻守,此战的结果也对双方在战略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曼施坦因的反败为胜不但挽救了险些覆灭的两个集团军群的命运和崩溃在即的南方战线,尤其重要的是这次胜利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德军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惨败而丧失的信心,成功消弭了弥漫在南方战线的失败情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曼施坦因的力挽狂澜,德军很可能在1943年就被赶出苏联。
曼施坦因并非是毫无争议的将领。有很多人指责他默许党卫队和盖世太保在他的辖区内实施暴行,但从曼施坦因和德军其他高层将领的关系来看,作为传统普鲁士容克军官的曼施坦因不大可能是种族屠杀和焦土政策的主观支持者,他的默许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从德军高层得到更多资源和立场上的支持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还有人对他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到他被希特勒解职期间的指挥做出很多批评,称英国战史学家李德尔?哈特对他太过推崇。但是我认为哈特对曼施坦因的两个评价“德军中最为优秀的陆军野战司令”和“盟军最为可怕的军事对手”并不为过,且不说他从阿登丘陵突破的计划令德军横扫整个西欧以及足以获得荣誉盾章的克里米亚征服战,单是“北顿涅茨河畔的奇迹”就足以奠定曼施坦因在二战名将之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这场战役中曼施坦因几乎以单薄兵力救出第6集团军的事迹我们姑且不提,他面对苏军雪崩般的攻势和近乎绝望的战场态势,在几乎毫无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反败为胜,逆转乾坤,真是何其伟哉!纵观二战,几乎再无此类壮举。因此“北顿涅茨河畔的奇迹”无论是从客观条件上还是从过程和结果上都是将道最为完美的展示,冠以“将道最高峰”的头衔是当之无愧。
你认为战役后来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说背诵战役过程,哥们可比不过你!
连长冷静的说。
我认为,是战役后期,德军内部不团结,加上,苏军,从美国那里,因为租借法案,获得了大批先进武器。
哈哈,我不这么认为。连长另辟蹊径。
我以为,根本原因,是希特勒,手伸得太长,后期,苏德战场,经常直接越级指挥到师长一级。
你看噢!痛定思痛,曼斯坦因提出了一个主张。他认为,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只需要关心政治、外交,只需要部署总体战略,不必事必躬亲,不必过问前线具体军事指挥,不要干涉前线将军的工作,要放手让前线将军去打好自己的仗。曼斯坦因还提出,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关键是消灭苏军主力。希特勒却顽固地要求寸地必争,每一个阵地都必须捍卫到最后一个人。
听听这话,那是真理呀。中国有句古话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为一个最高统帅,要懂得抓大放小,如果什么都管,那就什么都管不好。要相信你的下属,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老蒋不就败在这一点上吗?
希特勒和老蒋是一号人物。他当然不会放弃任何一点军权,他非但拒不接受曼斯坦因的建议,还恨死了曼斯坦因。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希特勒很快一败涂地,血本无归。
哈哈哈,保留自己的观点吧!我们不争论了。只是想想,他日,若能亲自领兵,能否有所借鉴,创造奇迹呢?
我非常神往的说。
哈哈哈,也是。你这个哥子,挺对我脾气的!将门出虎子!来前,听我们军长说过,你爹,也是很能打的,作风勇猛,智计百出,神出鬼没的!要不是转业,怕也是个军长了!
对了,你上过军校吗?这么能侃!
连长惺惺相惜!
嘿嘿!没有。上大学时,有兴趣,看了点军事,而已。不过,我可没有你,带兵的经验哦!
我老爹说了,兵者,诡道也!怕我是现代赵括!
哎,咱这个业余的,还是别瞎掺和了。万不得已,再挺身而出,实现咱得将军梦吧!
我自嘲的笑笑。
嗯,还挺谦虚嘛!不过,我是觉得,你很有带兵天赋的!感觉和你,已经是多年的战友了哩!其实,用战史,古今中外的,对照我们伟大的孙武,和其他理论家的军事理论,估计,也就是,历史上,知名统帅,成功之道吧?
连长发现知音了,赞美我呢。
正要谦虚,赢得第二次赞美。
嫂子好!敬礼!
门外和里面的士兵,都敬礼了。搞得清清老婆脸红彤彤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
迫于来自上面、新闻、民间,甚至军方的压力,常委会风向陡变,而且,另一个市高官,发话了。
你们,也不愿意,官司打到最高院去吧?有人说,抹黑东海!我看哪,我们不下决心,纠正错误,拨乱反正,还原事实真相,这才是,真正的抹黑东海!丢人,眼看要,丢到首都去了!
难道,我们堂堂一级组织,大都市的领导者,连这种实事求是的勇气,都没有吗?
于是,市公安局,利剑出鞘!市检察院,抽调精兵强将,昼夜奋战!
三个星期后,二审紧锣密鼓的开庭了!